详情介绍
第六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参与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优秀奖:
| 姓名 | 学校 | 个人/团队参赛 | 参赛题目 | 
| 段思柳 | 西安培华学院 | 个人参赛 | 疫情下的新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护理伦理学》课程为例 | 
| 孙文君 | 保定理工学院 | 团队参赛 | 创“336”学科竞赛体系,促工程造价“双教学”改革 | 
| 王书菲 | 辽宁科技大学 | 个人参赛 | 基于“互联网+思政”的红色价值引领教学创新实践 | 
| 吴兰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个人参赛 | 基于翻转课堂的正常人体学案例式讨论教学 | 
| 张亚敏 | 河北金融学院 | 个人参赛 | 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辨能力培养新模式 | 
| 李松 | 沈阳体育学院 | 个人参赛 | 武术套路课堂教学策略-五段式创新教学模式 | 
| 何婷 | 贵州理工学院 | 团队参赛 | 循“道”而行的 “三生万物”型素养养成方案研究与实践 ---以《现代礼仪与修养》课程为例 | 
| 侯玉荣 | 西安欧亚学院 | 团队参赛 | 《财务大数据可视化》课程创新 | 
| 伍蕾 | 湖南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基于IC模式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信息化教学实践 | 
| 卢江 | 长安大学 | 团队参赛 | 基于BOPPPS与PBL融合的混合教学设计 | 
| 王光颖 | 青岛黄海学院 | 个人参赛 | 基于混合式的网络营销课程任务驱动教学 | 
| 邹萍 | 青岛黄海学院 | 个人参赛 | 多样性成果导向型教学研究 | 
| 李科友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个人参赛 | 基于“云班课”混合式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 刘梦月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双师协同"+"课程思政"统筹推进"三全育人"格局构建研究 | 
| 林妍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以学生团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模式创新与实践––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验为例 | 
| 张妍 | 长春建筑学院 | 团队参赛 | 基于项目驱动式的环境设计专业虚拟仿真教学研究与实践 | 
| 唐坤剑 | 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 | 个人参赛 | 网状教学结构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 
| 王海净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三维立体式案例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之PK规则引入——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 | 
| 肖中俊 | 齐鲁工业大学 | 个人参赛 | 交互式《过程控制》德融课堂 | 
| 邓婷婷 | 福建农林大学 | 团队参赛 | 基于游戏化思维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 李平川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团队参赛 | 以己之光,点燃学生心中之火 | 
| 耿幸宏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三位创新,突破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 | 
| 张若楠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打造课程教学闭环,构建高阶教学体系 | 
| 李航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兴趣、合作、测评深度融合课堂设计 | 
| 高俊杰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以学习者和学习过程为中心的过程性戏剧课堂模式的建构 | 
| 贾学芳 | 宁波财经学院 | 个人参赛 | 校企协同打造新零售管理人才的连锁课程教学实施与成效 | 
| 冯潇 | 重庆邮电大学 | 个人参赛 | 跨学科项目学习探索 | 
| 江汝南 | 五邑大学 | 个人参赛 | “三心六步”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以 《服装数字化设计表达》课程为例 | 
| 冯晓 | 河南大学 | 个人参赛 | 利用角色扮演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 
| 郑海燕 | 河西学院 | 团队参赛 | 融合信息技术构建优质资源共享“金课”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 
| 杨化动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个人参赛 | 以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多元项目教学 | 
| 张雅男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个人参赛 | 重输出,铸个性,强基础,炼能力——大学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 夏青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雨课堂配合BOPPPS助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 高冰 | 衡水学院 | 团队参赛 | 以动力驱动为基础的混合式分阶教学 | 
| 侯劲汝 | 长安大学 | 团队参赛 | 智慧视域下以项目为驱动的高阶型教学研究—以长安大学《工程机械设计》课程为例 | 
| 李云 | 常熟理工学院 | 个人参赛 | 发展性学生评价 | 
| 孙慎侠 | 大连大学 | 个人参赛 | 集“传统课堂、虚拟课堂和开放课堂”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病原生物学为例 | 
| 杨姝 | 四川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民族贫困地区美育课程构思与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华小四弦)》 | 
| 孟俊贞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团队参赛 | 以学生为中心的“五位一体”融入式研究导向型教与学:打造一个与学生共情、和谐共存的学习共同体 | 
| 亓鸣 | 长春建筑学院 | 个人参赛 | “开放式减缚课题”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 章英 | 华中农业大学 | 团队参赛 | 基于“案例实战”的多元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 
| 李晓虎 | 榆林学院 | 个人参赛 | 读诗词,学作文——以陆游《游山西村》为例 | 
| 范洁 | 河北工业大学 | 团队参赛 | 以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理念为核心的TED英语演讲混合式教学创新 | 
| 张楠楠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基于师生成长共同体理念的“一核双体四融四化”英语教学创新实践 | 
| 杨易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 团队参赛 | 多渠道融合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 | 
| 白淼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交互式”教学模式下的银行英语口语创新课程设计 | 
| 章光洁 | 云南大学 | 个人参赛 | 基于能力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的教学模式 | 
| 马一飞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个人参赛 | 重设计轻教学理念下经济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 王刚 | 南开大学 | 团队参赛 | 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以南开大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为例 | 
| 刘玉娟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合作学习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以河北金融学院本科生《金融学》课程为例 | 
| 汪子玮 | 西安欧亚学院 | 团队参赛 | 创意写作课程实践创新 | 
| 刘晗 | 重庆工商大学 | 个人参赛 |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与创新 | 
| 芮闯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团队参赛 | 混合式教学法在氧化还原滴定理实融合教学中的应用 | 
| 傅杰 | 大连交通大学 | 个人参赛 | 情境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化工类课程中的应用 | 
| 宋易男 |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 个人参赛 | 大学英语全在线直播课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技术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 
| 梁新元 | 重庆工商大学 | 个人参赛 | 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人才培养能力专业新工科 | 
| 王凯铭 | 济南大学 | 团队参赛 | 制药类专业校企协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 冯柯 | 燕山大学 | 个人参赛 | 基于学生成长的“创旧-拓展”教学模式探索 | 
| 李强 | 河北中医学院 | 个人参赛 | 后疫情时期临床场景多角度植入分组协同探究式学习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 
| 杜亚涛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校内校外双循环体验式教学 | 
| 王一 | 四川师范大学 | 团队参赛 |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 
| 吕雪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 团队参赛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通专融合,五会育人 | 
| 白琳 | 西安邮电大学 | 个人参赛 | “知识活起来、课堂动起来、思维跃起来”——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 | 
| 王海燕 | 云南财经大学 | 个人参赛 | 定积分的定义 | 
| 郑丹 | 大连交通大学 | 个人参赛 | 发掘学生的“八卦小报记者”潜质——选修课《日本文化》的创新实践 | 
| 王薇 | 北方民族大学 | 团队参赛 | 城市景观设计课程 | 
| 张晓娇 | 长春建筑学院 | 个人参赛 | 依托Revit、Pkpm、Tssd结构设计软件,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多元化案例式的体验结构设计实践能力的实践与创新 | 
| 高佳宁 | 榆林学院 | 个人参赛 | “以赛促教”的互动反馈式教学实践 | 
| 郭芬 |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 团队参赛 | 产出导向下的大学英语文化分层教学 | 
| 陈丽珠 | 长春建筑学院 | 个人参赛 | 基于“PBL自主学习+智慧课堂”的OMO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 
| 商丽景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链式教学模式在《产业经济学》的构建与实施 | 
| 王海霞 |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 | 个人参赛 | 基于SPOC翻转课堂撬动学生自主学习实践 | 
| 汪大云 | 河北工业大学 | 个人参赛 | “分层管理、问题驱动、全环节评价”的大学物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 张晓萍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基于OBE--CDIO模式的《税务会计与筹划》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 
| 喻雪莲 | 四川师范大学 | 团队参赛 | 水上运动超市----大众游泳 | 
| 徐丹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全景嵌入式教学模式在投资理财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 
| 尤里 | 淮阴师范学院 | 个人参赛 | 融合“OBE”教育理念,以“演”促“学”,“剧目+课程”模式下,非戏剧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创新研究 | 
| 张瑞雷 | 常熟理工学院 | 团队参赛 | 机器人(ROS)理实融合课程设计与开展 | 
| 赵倩 | 长春建筑学院 | 团队参赛 | 文创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 
| 侯雪坤 | 河北中医学院 | 个人参赛 | 基于雨课堂的数据反馈及时联动课堂 | 
| 艾美霖 | 四川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FORUM式多元化创新教学 | 
| 蒋杰 | 西南石油大学 | 个人参赛 | 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 
| 孟胜芹 |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 团队参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原》课的实践探索 | 
| 王芳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个人参赛 | 基于思维导图的CBL教学改革——以维生素A的教学为例 | 
| 岳岩峰 | 辽宁科技大学 | 团队参赛 | 多维播撒,中华情愫——英文授课的“中国国情与文化概况”国际化共享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 
| 葛宇 | 四川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大学计算机基础"在线翻转课堂 | 
| 王连娟 | 北京邮电大学 | 团队参赛 | 精益创业:基于社会实践的项目制培养模式 | 
| 卞彩侠 | 长春建筑学院 | 个人参赛 | 爱生活,更爱制冷 | 
| 郜原 | 甘肃农业大学 | 个人参赛 | ‘‘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 
| 桑筱筱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 团队参赛 | “三环五步”融合洋葱分层教学在通识课程《生命与健康》中的应用 | 
| 王惟一 |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 个人参赛 | 参与式教学法与多样化评估在理论课中的探索应用 | 
| 程曦冉 | 四川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测量学与地图学 | 
| 苗凤华 | 长春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师说人生真人图书馆 | 
| 孙国强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形势与政策课程“线上精讲+线下研讨”混合式教学模式 | 
| 李向利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团队参赛 | 基于科研导向的挑战互助式教学 | 
| 闵建中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个人参赛 | ADDIE模型下以学生为中心的《线性代数》在线课程设计 | 
| 郭利静 | 河北农业大学 | 个人参赛 | 动起来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大课堂 | 
| 高田幸子 | 西安欧亚学院 | 团队参赛 | 《基于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混合式课程设计》——以教育学课程为例 | 
| 李丹 | 淮阴师范学院 | 个人参赛 | 广告定位策略 | 
| 郑煜 | 长春建筑学院 | 个人参赛 | 教学方法论之“翻转课堂”如何实现教学时空的纵横延伸 | 
| 许晓慧 | 长春光华学院 | 团队参赛 | 《以学生为中心的<商务英语阅读>中的“听”、“说”、“读”》 | 
| 王小兰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团队参赛 | 以培养实践智慧为目标的《慢性病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 
| 顾芹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以外贸从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新模式 | 
| 卢莉 | 四川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寓品德团队教育于声乐教学,余音绕梁自云端 | 
| 王艺雯 |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 个人参赛 | 声动课堂——“音-声-文-意”的新型实用性古代文学教学 | 
| 周波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团队参赛 | 《消化系统》混合式课程设计 | 
| 张富田 | 许昌学院 | 个人参赛 | 应用型发展经济学课程创新与实践 | 
| 时晨 | 南开大学 | 个人参赛 | 动漫作品中的法律与历史表达 | 
| 黄斌超 | 云南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定积分的定义 | 
| 吴迪 | 山东华宇工学院 | 团队参赛 |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摄影课程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 
| 黑梦奇 | 西安培华学院 | 个人参赛 | 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 | 
| 褚泽斐 | 河北中医学院 | 团队参赛 | OBE理念下对分课堂在《医学影像成像理论》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 
| 李立新 | 四川师范大学 | 团队参赛 | 排球新势力 | 
| 尹钰博 | 长春建筑学院 | 个人参赛 | 以“故事线”为引领,构建高校理论课堂教学新模式 | 
| 江凤香 | 西安培华学院 | 团队参赛 | 组织理论与设计-“企业家课堂+竞技课堂+研讨课堂”教法改革 | 
| 蔡展 |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 团队参赛 | 《导游业务》教学创新研究 | 
| 范越阳 | 四川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增进心理健康的课外活动设计 | 
| 顾佳 | 四川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疫情下“以学生为中心”在线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上的创新 | 
| 陈颖 |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 团队参赛 |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混合式对分(PFAD) | 
| 余为 | 燕山大学 | 个人参赛 | 研究导向型教学 | 
| 王刚 | 河北农业大学 | 个人参赛 | 让学生亲手搭建起自己心中的《钢结构》 | 
| 庞笑 | 长春光华学院 | 个人参赛 | 基于互联网+的英语语音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 
| 杨倩 | 重庆工程学院 | 团队参赛 | "三平台三结合”的科教相融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以机器学习为例 | 
| 阮俊斌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团队参赛 | 启智 | 
| 华慧婷 | 西安培华学院 | 团队参赛 | 厂商理论教学创新 | 
| 张雪菲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案例实战”教学五部曲 | 
| 姚敏 |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 个人参赛 | 疫情期间的舆论引导 | 
| 翟燕丹 |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 团队参赛 | 文学类课程的创新实践 | 
| 于腊梅 | 滨州医学院 | 个人参赛 | 雨课堂助力生理学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 
| 赵婧 | 信阳师范学院 | 团队参赛 | 炎黄文化进高校的探索与实践 | 
| 范千千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基于OBE导向的《管理实务(合作办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 | 
| 李怀强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团队参赛 | 出彩河南共创课堂 | 
| 覃照素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北部湾大学 | 个人参赛 |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研-考-口一体化教学模式 | 
| 段晓晓 | 西安培华学院 | 个人参赛 | 钢筋混凝土楼盖的设计 | 
| 吴建丽 | 黄河科技学院 | 团队参赛 | O-pirtase教学法实施医用化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探索 | 
参与奖:
| 姓名 | 学校 | 个人/团队参赛 | 参赛题目 | 
| 刘晓峰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个人参赛 | 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探索 | 
| 段志华 |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中原科技学院) | 团队参赛 | 后疫情时代人文精神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合 | 
| 李小娟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基于生态课堂的“合作学习”+“对抗竞技”教学模式创新应用与实践—以河北金融学院16—18级审计学专业《审计原理》+《财务审计》课程为例 | 
| 魏博洋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结构性多元素养提升方案在国际法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 
| 王娟娟 | 大连交通大学 | 个人参赛 | <电力系统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创新 | 
| 于哲 | 长春建筑学院 | 个人参赛 | “项目导向型”+“情境试”教学研究 | 
| 黄瑞 | 兰州理工大学 | 个人参赛 | 电工技术实验虚实融合的教学实践与创新 | 
| 赵建新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基于运动能力提升的“自主、自律、自由”的大学体育创新研究 | 
| 郑训臻 | 长春建筑学院 | 个人参赛 |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 | 
| 王海蓉 | 四川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非线性编辑技术 | 
| 薛依婷 | 常熟理工学院 | 个人参赛 | 混合式教学构建发酵工程原理课程体系 | 
| 陈晓达 | 新疆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语法点“状态补语”的情景化讲练 | 
| 闫博荣 | 河北金融学院 | 团队参赛 | 基于高阶思维培育的图式化教学探析——以《政治经济学》课程为例 | 
| 郝丽俊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个人参赛 | 模数转换接口控制电路设计 | 
| 武倩 | 西安培华学院 | 个人参赛 | 财政与金融 | 
| 伊芸芸 | 安徽工程大学 | 个人参赛 | 工程教育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实践 | 
| 代瑞慧 |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 | 个人参赛 | 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下的有机化学 | 
| 蔡琰 |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 个人参赛 | 提问式互动法在语言课堂上的创新实践 | 
| 李俊杰 | 河北农业大学 | 团队参赛 | 581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 
| 胡燕红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个人参赛 | 基于对分课堂的农林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 
| 戴煜轩 | 西安培华学院 | 个人参赛 | 意匠营造,制绘传承 | 
| 徐征 |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 | 团队参赛 | 《会计学基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基于OBE理念 | 
| 吴利军 | 许昌学院 | 个人参赛 | 工程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探索-以工程化学为例 | 
| 王帅 | 淮阴师范学院 | 个人参赛 | 影视拍摄中的轴线规则 | 
| 关娜 | 西安培华学院 | 个人参赛 | 谈判与沟通 | 
| 王婷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个人参赛 | 兼容专业与通识教育的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创新改革 | 
| 任海丹 |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 个人参赛 | OBE理念指导下的混合式日语泛读课程的创新与实践 | 
| 薛凝(马晶军团队) | 河北农业大学 | 团队参赛 | 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纳入通识必修课平台 | 
| 赵聪 | 河北金融学院 | 个人参赛 | 把课堂打造成“舞台”,让学生成为主角! | 
| 王洪东 | 河北农业大学 | 个人参赛 | 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实践教学的探索 | 
| 张雪 | 长春建筑学院 | 个人参赛 | 基于手机端APP移动信息化教学法实践探索 | 
| 邢明亮 | 长安大学 | 个人参赛 | 基于目标导向的轴载等效换算 | 
| 王凤燕 | 长安大学 | 个人参赛 | 基础无机化学——实践巩固型教学 | 
| 袁莉 | 四川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核心视域素养下的《舞蹈教学法》课堂翻转 | 
| 何铮 | 长春建筑学院 | 团队参赛 | 打造融合教学信息化途径的一流课程 | 
| 卢广秀 | 郑州西亚斯学院 | 个人参赛 | 你就是主角 | 
| 王楠 | 长春建筑学院 | 个人参赛 | 分镜头脚本的前期准备及动态分镜 | 
| 陈虹蕗 | 四川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创新教学之客家筝篇 | 
| 刘洋 | 河北农业大学 | 团队参赛 | 双创教育中的学分置换 | 
| 刘欢 |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 个人参赛 | 教学机智 | 
| 叶珣 | 四川师范大学 | 个人参赛 | 古诗词设计广告之我见 | 
| 陈蓉娜 | 燕山大学 | 个人参赛 | 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 
| 于磊 |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学院 | 团队参赛 | 基于项目式教学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 | 
| 杨莼莼 | 河北农业大学 | 团队参赛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研究——基于《领导科学》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实践 | 
奖项设置(奖金升级)
大赛评委
评审标准
本大赛把学生学习体验的提升作为关注的核心,在评选中着重考虑通过教师的创新性教学实践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其次,本大赛倡导和鼓励符合时代和未来需求的革新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这种创新能够被其他的教育实践者所参考和借鉴。
评委将从学习成果(15分)、创新性(15分)、普适性(10分)三个维度进行评选。具体的评选标准如下(评分表请见附件):
1. 学习成果:通过创新实践,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学习成果有了显著提升;
2. 创新性: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开创新型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
3. 普适性:教学创新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中国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推广价值。
大赛评审标准委员会
评审标准委员会作为与大赛组委会并行的独立机构,将对组委会所做评审标准、评委选择等行为进行审核和监管,并提供改进建议。主要由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内各学科的实践者和教育与课程研究者组成。
大赛调研团队
本届大赛公开招募调研员,所有非本届大赛参赛选手的高校一线教师均可申请成为调研员,接受组委会的领导及组织。通过资格审核的调研员将与最少一位选手配对,前往配对选手所在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并提交。大赛组委会将评选“优秀调研员”,颁发证书并给予奖金(具体金额待定)。优秀调研员数量占调研员总数的10%。
大赛评委团队
本届大赛针对函评及决赛现场评审设置评委团队,接受组委会的领导与组织。主要由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内各学科的实践者和教育与课程研究者组成。
大赛流程

作品展示
	
	更多
	   
	
	
		 
			      “知识活起来、课堂动起来、思维跃起来”——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
PPT共20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介绍,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简介、课程定位、学情分析、课程目标、教学环节、创新途径、课堂效果、考核与评价机制以及往届效果。第二部分为1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示例(循环结构的典型应用——累加、累乘算法)。
 
			      “交互式”教学模式下的银行英语口语创新课程设计
首先介绍了“交互式”教学创新模式。其次,介绍了“银行英语口语”在七大“交互式”教学模式手段下,设定的低阶、中阶、高阶学生发展目标,并展示了学生在创新课堂中的学习成果,学生培养了的自信和高级素养。最后,介绍了这门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目标手段的普适性,并总结了进行课堂创新的背景、动机和展望。
 
			      提问式互动法在语言课堂上的创新实践
基于Krashen的i+1理论和Levelt的语言输出模型,以及Swain的有效输出假设模型,在有效输入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语言的初步内化,从而达到有效输出。而提问法能使语言课堂高效运转,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开口率,教师需要有设计的使用课堂用语和互动问题,将目标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输出并得到反馈,以练代讲,最终完成有效的语言输出。
 
			      创新应用型教学研究
课程秉承多元化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全部重新梳理整合,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线路设计、文明旅游服务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导游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等拓展内容;加大实操训练比重,依托国家5A级景区由国家金牌导游模拟带团训练。打造双师型队伍,包含实战型名师,且邀请国家二级教授担任课程顾问。
 
			      英语师范生专业成长创新实践---以“课程与教学案例”为例
视频和PPT介绍了曹明老师如何运用专业成长档案和量规评价在《课程与教学案例》课上进行促进英语专业教育方向学生专业成长的教学实践,分为课程实践介绍、专业成长档案的实施过程、不同年级毕业生的收获反馈,最后是总结和反思。还包括同行教师的评价反馈,注重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践行、传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的英语口译混合式教学课堂设计
本课程将文秋芳提出的指导外语教学前沿理论“产出导向法”应用于《英语口译》课程,英语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与产出导向法“学用一体”的理念是一致的。“产出导向法”包括的三个教学流程“驱动”、“促成”、“评价”;在《英语口译》课程中,这三个教学环节在以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实体课堂为主的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实施。
大赛资讯
- 新时代的教学创新 | 西浦教师优秀实践:通过研究导向型教学唤醒学生
- 新时代的教学创新丨章英:基于“案例实战”的多元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 教学创新|杨树元:基于线上平台的行动能力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 教学创新丨钱燕:多维度计算机网络MOOC翻转课堂
- 教学创新丨吴文源:大学基础化学课程的立体学习体系构建
- 教学创新 | 秦洁:将“对分课堂”融入基础课教学
- 教学创新|葛玉敏:共鸣式智慧型教学
- 教学创新丨沈瑞冰:如何把项目学习和能力培养融合起来?
- 教学创新丨秦素洁:如何将研究导向型教学引入到以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中
- 教学创新丨刘媛:以视觉化工具为抓手共创课堂
- 大赛|第六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预通知 ,助力老师们提前备赛
-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优秀案例集
往期回顾
 
                  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举措。
 
                  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举措。
 
                  第五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举措。
 
                  第四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举措。
 
                  第三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举措。
 
                  第二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举措。
 
                  第一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