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介绍
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细则
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 2021-2022
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细则
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 2021-2022
一、核心理念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高校的办学理念、育人体系、专业和课程等不同层面的系统改变。近几年,国家先后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本科教育改革,“新工科” “新文科” “新医科” “新农科” 以及“一流专业”的学科和专业改革,以及“课堂革命”和“金课建设”等为代表的课程层面的改革。教学创新是当前大学提升教育质量的出发点和关键点。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举措,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教学创新,让学生受益。通过帮助教师梳理个人教学创新思考、提供多重展示的机会,为教育创新者构建分享、交流、学习、成长、共创未来的平台,进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二、参赛人群
中国高校在教学一线为学生上课的任课教师及教学团队。目前工作职责中不包含给学生上课者不适合参与本活动。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西交利物浦大学
承办单位: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
协办单位: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可持续发展联盟
支持方: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
四、奖项设置
个人奖项
大赛现场决赛每年评选年度教学创新特等奖五名,一等奖十五名,二等奖三十至三十三名和三等奖五十名;年度教学创新优秀奖若干名(总报名人数的前80%);所有报名参加大赛并成功提交材料的选手都将获得年度教学创新参与奖。在大众评审期间获得最高票数的选手将获得最佳人气奖。所有获奖者将获得为期一年的“教育创新卓越计划”会员资格。
大赛组委会将对获奖者进行深度访谈,对其创新实践案例集结成册出版发表,并拍摄制作相关的视频,进行宣传和推广;组委会还将邀请选手进行全国线上、线下巡回分享。
- 年度教学创新特等奖(五名),获奖者将得到奖金(具体金额待定)、获奖证书,并获得为期一年的“教育创新卓越计划”会员资格。
- 年度教学创新一等奖(十五名),获奖者将得到奖金(具体金额待定)、获奖证书,并获得为期一年的“教育创新卓越计划”会员资格。
- 年度教学创新二等奖(三十至三十三名),获奖者将得到奖金(具体金额待定)、获奖证书,并获得为期一年的“教育创新卓越计划”会员资格。
- 年度教学创新三等奖(五十名),获奖者将得奖金(具体金额待定)、获奖证书,并获得为期一年的“教育创新卓越计划”会员资格。
- 年度教学创新优秀(若干名)获奖者将得到获奖证书,,并获得为期一年的“教育创新卓越计划”会员资格。
- 年度教学创新参与奖(所有参与者),获奖者将得到获奖证书,并获得为期一年的“教育创新卓越计划”会员资格。
- 最佳人气奖,在大众评审期间获得最高票数的选手将得到获奖证书。
- 优秀调研员,获奖者将得到奖金(具体金额待定)、获奖证书,并获得为期一年的“教育创新卓越计划”会员资格。优秀调研员数量占调研员总数的10%。
组织奖项
教学创新组织奖:大赛组委会将向有5名及以上的老师参赛和参与实地调研的院校颁发“教学创新组织奖”,以表彰和鼓励其在大力培养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积极组织老师参加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所作出的贡献。获得院校将得到获奖证书,组委会也将在相关出版物中进行鸣谢。
所有参赛者将被邀请出席由大赛组委会举办的“高等教育创新年会2022”教学创新嘉年华,暨“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颁奖典礼。
五、大赛评审
a. 评审标准
本大赛把学生学习体验的提升作为关注的核心,在评选中着重考虑通过教师的创新性教学实践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其次,本大赛倡导和鼓励符合时代和未来需求的革新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且这种创新能够被其他的教育实践者所参考和借鉴。
评委将从学习成果(15分)、创新性(15分)、普适性(10分)三个维度进行评选。具体的评选标准如下(评分表请见文末):
- 学习成果:通过创新实践,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学习成果有了显著提升;
- 创新性: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开创新型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
- 普适性:教学创新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中国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推广价值。
b. 大赛评审标准委员会
评审标准委员会作为与大赛组委会并行的独立机构,将对组委会所做评审标准、评委选择等行为进行审核和监管,并提供改进建议。主要由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内各学科的实践者和教育与课程研究者组成。
c. 大赛调研团队
本届大赛公开招募调研员,所有非本届大赛参赛选手的高校一线教师均可申请成为调研员,接受组委会的领导及组织。通过资格审核的调研员将与最少一位选手配对,前往配对选手所在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并提交。大赛组委会将评选“优秀调研员”,颁发证书并给予奖金(具体金额待定)。优秀调研员数量占调研员总数的10%。
d. 大赛评委团队
本届大赛针对函评及决赛现场评审设置评委团队,接受组委会的领导与组织。主要由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领域内各学科的实践者和教育与课程研究者组成。
六、大赛流程
本次评奖采用自愿申报、大众投票、专家评审和现场决赛相结合的方式,经以下程序进行评选:
日期 |
项目 |
选手 |
调研员 |
2021.05.21 - 2021.10.31 |
注册报名 |
参赛者自愿申报,提交参赛表。 |
/ |
2021.05.21 - 2021.11.30 |
注册报名 |
/ |
所有非本届大赛参赛选手的高校一线教师均可申请成为调研员。 |
2021.07.31 - 2021.08.01 |
教育创新者大会 |
年度教育创新者大会特别为所有参赛人员设置,力求为往届和本届的参赛选手及调研员打造一个“高手过招”、深层探讨与交流的成长型社群,共同探讨教学创新实践,推动教育未来。 |
所有调研员也将成为教育创新者的家庭成员,一同参与教育创新者大会。 |
2021.05.21 - 2021.12.31 |
选手调研员匹配 |
/ |
通过资格审核的调研员将与最少一位选手配对,并前往配对选手所在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并提交。 |
2021.06.01 - 2021.07.09 |
线上分享交流会 |
组委会将举办系列线上分享交流会,邀请往届大赛优秀获奖者,为获奖教师提供更广阔的个人展示平台;参赛者将了解教学创新的更多可能性,并深入了解大赛。 |
/ |
2021.06.19 - 2021.09.30 |
第六届大赛优秀选手全国分享会暨第七届大赛全国海选 |
往届优秀获奖选手进行全国分享会,同时针对全国不同赛区举办海选。所有对教学感兴趣的教师均可前往现场。 |
海选当天对选手的创新内容及大赛详情进行了解,并作为选择后续调研对象的依据。 |
2021.11.5 |
材料提交截止 |
请务必确保按照提示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符合要求的资料,如参赛者无法提供,大赛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
/ |
2021.05.21 - 2022.01.07 |
实地调研 |
为了保证大赛的公平性与真实性,加强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大赛调研员将对所有完成材料提交的选手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评测学生受益。同时在考察调研的过程中,强化参赛教师在本校的个人影响力,并努力在学校范围内营造教学创新的氛围。 |
所有调研员需完成系统中的调研辅导任务,即可在系统中查看选手信息并选择调研对象,组委会建议选择同城的调研对象。 注:上传调研报告是实地调研的必要环节,未能在2022年1月7日之前完成实地调研并成功上传报告的调研员将被视作未完成调研任务,不能参与优秀调研员的评选及无法获得调研员参与证书。 |
2021.11.18 - 2021.11.24 |
大众评审 |
参与者通过大赛网站浏览微视频或选手PPT,以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评选。得分=5分*(参赛人数-排名名次+1)/参赛人数)。分数取小数点后两位。此环节总分5分。 |
/ |
2021.12.31 |
调研时间截止 |
选手需确保自己配对的调研员已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调研。 |
调研员需在此日期前对已配对选手完成调研。 |
2022.01.07 |
调研材料提交截止 |
选手需确保自己配对的调研员已在截止日期前将调研报告上传至指定位置并确定提交。 |
调研员需在此日期前将配对选手的调研报告上传至指定位置并确定提交。 |
2022.01.26 - 2022.02.16 |
函评 |
评委团队将对书面自述、视频/PPT、调研报告进行评议,根据评分标准,从学习成果、创新性、普适性三个维度进行打分。此环节总分40分。 |
大赛组委会结合调研报告、函评专家及选手的反馈,评选出优秀调研员。优秀调研员数量占调研员总数的10%。 |
2022.03.15 |
函评结果公布 |
入围决赛的选手包括:专家评审分数前50名;学习成果、创新性、普适性三个维度函评分数最高者。共50+x(x≤3)位选手入围决赛。 |
/ |
2022.05.21-22 |
决赛 |
入围选手进行现场决赛,评委将根据现场展示和答疑进行评分,该环节总分55分。所有参赛者、调研员及函评评委将被邀请参加现场决赛。 |
入围决赛选手对应的调研员将被邀请前往决赛现场观摩。 |
2022.05.22 |
颁奖典礼 |
最终评分将综合“函评、大众评选和现场决赛”三个环节的分数,根据总分进行排名,得分最高者为特等奖。各奖项获奖情况将在颁奖典礼公布颁发,并启动第八届大赛。所有参赛者、调研员及评委将被邀请参加颁奖典礼。 |
大赛组委会结合调研报告、函评专家及选手的反馈,评选出优秀调研员。优秀调研员数量占调研员总数的10%。 |
七、报名及提交参赛材料方式
本次大赛不收取参赛对象任何费用。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报名及提交参赛材料,大赛组委会将在收到报名信息后的下一个星期四内审查资格,并通过邮件回复确认是否报名成功。
报名通道及方式
请参赛老师及调研员扫描下方二维码注册并提交信息
选手报名二维码(注册报名日期:2021.05.21 - 2021.10.31):
调研员报名二维码(注册报名日期:2021.05.21 - 2021.11.30):
上传参赛材料通道及方式:
请参赛选手及调研员登录西浦学习超市平台上传参赛材料及调研报告。详细提交步骤请参见上传材料流程指南,将于2021年6月30日前通过西浦ILEAD官方微信公众号(XJTLU_ILEAD)发布。
平台登录链接:https://learningmall.xjtlu.edu.cn/login/index.php
参赛选手提交材料截止日期:2021.11.15 14:00
调研员提交材料截止日期:2022.01.07 14:00
八、选手申请材料
大赛组委会鼓励参赛者通过一学期的实践,通过过程性的资料和数据,详细说明衡量学生受益的方法和结果。需要提交的资料如下:
- 书面自述
- 个人/团队照片
- 5分钟的微视频 或 20页以内的PPT
- 相关辅证材料
具体要求如下:
- 1. 书面自述:其中包括个人简历、3000字左右(须清楚陈述参赛人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受益及受益的证据(包括图文形式的展示)、教学实践的关键创新之处和这一创新的普适性)。书面自述的名称规范:书面自述+教学大赛+XX学校+XX老师+主题,例:书面自述+教学大赛+西交利物浦大学+王老师+研究导向型教学。
- 2. 照片:需为参赛申请人本人或教学团队正方形照片,可为正装照片或教学场景照。
- 3. 5分钟以内微视频或20页以内PPT:内容需包括创新实践介绍、学生评价、授课场景(请务必保证的微视频不超过5分钟或PPT不超过20页,微视频超过5分钟或PPT超过20页将不能在大众评审环节进行展示)。微视频要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等。视频/PPT的名称规范:视频/PPT+教学大赛+XX学校+XX老师+主题,例:PPT+教学大赛+西交利物浦大学+王老师+研究导向型教学。
- 4. 相关证明材料:教学大纲(必须提供)、教务系统截图及线上资源链接(如为混合式课程)(选择性提供)、教学日历(选择性提供)、教学进程表或教学设计样例说明(选择性提供)、其他任何对本教学创新有辅证作用的材料(选择性提供)
九、注意事项
- 1. 所有报名参加大赛海选的选手将获得: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参赛资格;专家现场交流;为期一年的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会员资格;有机会成为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特邀分享嘉宾。
- 2. 往届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的年度教学创新特、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如报名参加本次大赛,需提交与之前参与大赛的教学创新不同的实践内容。往届优秀奖、参与奖获得者或未获奖选手可将以往申报的案例继续用于本次大赛。
- 3. 以“个人参赛”或“团队参赛”形式参赛的选手,“个人参赛”或“团队参赛形式”以注册报名时提交的形式为准,注册报名截止后不可在做更改。以“团队参赛”形式参赛的选手,最终所有团队成员的名单信息将以提交材料截止时系统中所收录的信息为准。2022年5月21日决赛前,大赛组委会将通过组委会邮箱以邮件形式再次确认团队成员名单,之后不可再做更改。
- 4. 在大众投票环节,每个投票者在活动期间每日可为最多五名不同参赛者分别投票一次,严禁恶意刷票行为。
- 5. 大众投票环节组委会将密切关注投票后台数据,并在投票期间每天根据票数整体趋势、投票时间段和投票IP来源等方面进行投票行为分析。如参赛者的票数出现非技术性异常情况存在刷票嫌疑,组委会将首先暂停该选手的投票,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同时要求参赛选手在24小时内提供相应证据解释票数变化。如若无法提供或提供的资料与投票行为不一致者,组委会有权将异常投票扣除。如该选手第二次出现类似情况,则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 6. 所有报名的参赛作品必须为参赛者本人的原创作品,并无侵犯他人的权益(包括版权)。如有侵犯他人的权益(包括版权),一经发现,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参赛作品侵犯他人的权益(包括版权)的后果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 7. 组委会对参赛者在大赛中提供的申请资料有使用权,可就相关内容在组委会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进行公开发布,并在外部媒体、出版物中使用。
- 8. 凡申请报名的参赛者,视作已认真阅读该细则,并认同细则所述内容。
十、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王老师 0512-88161893 innovation@xjtlu.edu.cn
十一、附则
本细则所有解释权归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所有。
十二、附件:评分表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专家评分意见表 |
|
学习成果
|
是否科学合理设置了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等培养的高阶目标 |
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等培养的高阶目标的达成度 |
|
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等的培养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课程的特色 |
|
创新性
|
教学理念贴合“以学生为中心” |
强调通过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等高阶目标 |
|
教学策略、方法及使用技术有创新性 |
|
普适性
|
对于同一课程教师的适用性 |
对于本学科领域其他课程的适用性 |
|
对于其他学科领域的适用性 |
奖项设置
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参与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优秀奖:
姓名 | a. 学校 | 参赛题目 |
万丹团队 | 长春建筑学院 | 《园林设计》应用型课程设计———以就业为靶向,实施翻转课程改革 |
万卷 | 西安培华学院 | 深更专业融合 强化信息素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型课程设计 |
马际栋 | 中原科技学院 | 以生为本的混合式未来教学 |
马俊云团队 | 青岛城市学院 | 基于“2C+3E”的《基础会计》进阶式教学创新与实践 |
王士心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助力课程思政深度教学,践行三全育人总体目标--基于《社会保险》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
王双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导向为核心理念的“快易乐享”网球教学模式的创新 |
王国娜团队 | 青岛城市学院 | 基于TPPT的《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王荣 | 河北中医学院 | 三阶段+BOPPPS+教、学、评一体化+闭环式《基础护理学》混合式教学实践 |
王茹 | 西安欧亚学院 | 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对分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与实践---以大学英语为例 |
王星玥团队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 基于“链接·融合·重塑“教学法的哲学通识课教学模式创新 |
王海净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CCEE模式的多维立体式案例教学创新实践 ——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 |
王惟一团队 | 中原科技学院 |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学融合创新 |
王雯萱 | 北方民族大学 | 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导向型影视后期制作课程教学创新体系 |
孔庆景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诊断与改进PDCA循环模型的多元化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税务会计与筹划》课程为例 |
左小红团队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基于PADD+师生共创的延展型闭环式教学模式实践 |
石圆圆 | 长春建筑学院 | 基于情感、地域、文化三位一体的景观设计II课程实践与研究 |
叶军团队 | 四川师范大学 | 课程思政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教学改革 |
史春薇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材料复合原理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
代雨航 | 长春建筑学院 | 物理化学混合式教学 |
邝宏燕 | 广东白云学院 |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混合学习对话框架——四循环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
冯柯 | 燕山大学 | 中国建筑史 |
吕永红 | 青岛农业大学 | 基于终身成长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
吕玲 | 西南石油大学 | 从“三分法”观点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
乔蕊团队 | 吉林大学 | 契合国家战略需要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外事管理与实践》课程为例 |
邬宗鹏团队 | 安徽工业大学 | 《机械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
刘广超 | 青岛农业大学 | 构建基于“创新和专业素养培养”的《植物生理学》育人体系 |
刘子杨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OBTL模式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TBL-LBL-PBL交互式教学创新实践 |
刘玮 |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 Java程序设计课程渐进式项目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
刘玲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时空融合、知行耦合、多维互动的课程教学新范式的实践与探索——以《物流经济地理》为例 |
刘政永 | 河北金融学院 | 财经高校基于业务导向的TVT数据科学学习模式构建——以《金融数据挖掘》为例 |
刘洁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情感互动的“启发+引导+合作”式教学 的创新与实践 |
刘晓霞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成果导向下的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 |
刘倩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四驱动态自优化的实验课教学创新 模式——以《大金融跨专业综合实训》 为例 |
刘家玮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基于八导设计原则的《旅游消费者行为》混合式教学 |
闫瑞琼 | 中原科技学院 | 思维能力培养+以“续”促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中的探索 |
米珊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育体、育心、育人三位一体“自驱式”篮球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与实践 |
汤倩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译后翻译》双元制教育模式探索与创新 |
孙宁宁团队 | 青岛城市学院 | 基于Action Learning模式的项目化教学 |
孙传喜团队 | 大连交通大学 | 基于实课微格反思的设疑促思式教学法 |
孙娜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用以致学,一步一成长——基于CQLPR体系的经管类顶点课程设计 |
苏伟 | 河北农业大学 | 基于“一二三三”模型的外延式教学创新与实践 |
杜娟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文化类通识课程TPACK教学创新实践 |
李红 |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 无由持一杯,寄与爱茶人—探究体验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李丽 | 大连交通大学 | 以学习力为导向的WFSQ教学评价体系 |
李锐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合作学习模式下多技能融合的《英语语音》创新教学实践 |
杨扬团队 |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 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话术技巧应用 |
杨芳团队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以学生为中心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
杨岚 | 长春建筑学院 | 会计学原理——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
杨佩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6C人才培养目标下《跨文化商务交际》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教学改革与实践 |
杨念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以计量之美夯实数据分析之基,助科研小白研途拾趣 |
杨柳 | 吉林艺术学院 | 国乐古筝重奏课《黄河》 |
杨姝 | 四川师范大学 | 新文科视域下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重构与价值 |
吴华珊团队 | 湖北大学 | 融入思政元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西方文化》课程为例 |
吴迪团队 | 大连海事大学 | 借助产教融合构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翻转课堂 |
何佳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何柳 | 云南师范大学 | “拍号的运用” |
邹津婷 |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 电子设计竞赛视角下的电子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改革 |
辛秀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STAR”理念的《商务笔译》课程创新探索 |
宋军 | 南京林业大学 | 虚实结合、分层递进式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 |
张亚敏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多模态+POA”理念下大学英语一体化课程构建 |
张明霞团队 | 西安培华学院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专题漫画体验式教学 |
张念念团队 | 青岛城市学院 | 国际化视角下学生小组积分制的混合式教学—以双语课《会计英语》教学为例 |
张学敏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三维创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
张彦团队 | 武汉理工大学 | “生涯发展-专创融合-课程思政”三层链接的课程教学模式 |
张艳新团队 | 河北农业大学 | 采购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创新设计 |
张梦洁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SPCCE促能思维下大学英语沉浸式游戏体验教学 |
陈玉峰 | 青岛城市学院 | 基于智慧教学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
陈松奕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中外双师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财务管理(合作办学)》课程新探索 |
陈卓 | 北方民族大学 | “TPOW-2C”教学模式和八步法在第二外语(西班牙语3)中的创新应用 |
陈爱红团队 | 燕山大学 | 《高等数学》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陈烨 | 中国矿业大学 | 基于项目导向型的多维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
陈浩 | 西安培华学院 | 基于PDCA质量管理理论引导的音乐与儿童歌曲赏析课程教学实践 |
武兴睿 |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 基于“创造力+工程思维”培育的《Python程序设计》混合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
苗凤华团队 | 长春师范大学 | 师说人生真人图书馆 |
范千千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实践为根、思政为魂”理念下多元立体促进“五个转变”——以《市场营销学(合作办学)》为例 |
范文超 | 长春建筑学院 | 超声波探伤实验 |
范玉凤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TBL+PBL”双轨教学方式的《管理学》教学实践探索 |
罗学刚 | 天津科技大学 | 对接国际化新工科的药理学创新设计与实践 |
周芳团队 | 青岛城市学院 | 依托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网站开发教学的实践创新 |
郑紫元 | 长春建筑学院 | The Qipao- A Traditional Chinese Dress |
宗妍 | 长春建筑学院 | “玩中学,学中思,思中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
赵建敏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宪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
赵建新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研究导向下 “五育”+“五基”+“五创”啦啦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赵萍团队 | 大连交通大学 | 跨国界同伴交流的日语新教学 |
赵隆华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还教于学 还学于生 还生 于人”——基于产出导向法 的英语读写进阶课程 |
胡晓佳 | 西安培华学院 | 基于应用型卫生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医用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侯贺英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CLI理念的《英文外刊精读》教学评一体化金课建设研究 |
洪宇团队 | 青岛城市学院 | 探究-整合-迁移:以审计类课程为例谈深度学习 |
贺恋团队 | 广东白云学院 | 多维手绘与项目设计双轨并行 空间思维与实战能力共同提升 |
袁原团队 | 长春建筑学院 | 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耿军会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双师同唱一台戏,线上线下高效率 ——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综合实训课程实践应用 |
夏春阳 | 长春建筑学院 | 桩基础的基本知识 |
夏祥礼团队 | 重庆财经学院 | 群体动力学视域下Python语言多平台融合教学实践 |
监文慧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PDSIPE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钱恒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四元核心能力”培养的 REP 项目式 教学模式 |
徐凤林 | 齐鲁工业大学 | 基于 CDIO 理念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维度 全过程教学改革 |
徐丽沙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体验深度阅读,提高文化认同——《名著中的中国文化》课程创新实践” |
徐启江 | 右江民族医学院 | 知识境脉双螺旋感知的《分子生物学》教 学改革 |
徐莹团队 | 青岛城市学院 | 智慧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融合教学 |
奚秀岩 | 大连交通大学 |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跨界培养模式研究 |
高田幸子 | 西安欧亚学院 | 《基于学习成长的进阶式教育学课程设计》 ——以教育学课程为例 |
郭利静 | 河北农业大学 | 动起来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新实践 |
唐明丽 | 长春建筑学院 | 基于“学习通”混合式物业管理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涂春梅团队 | 重庆财经学院 | 基于“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实践 |
黄斌超 | 云南师范大学 | 基于BOPPPS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混合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模式创新与实践 |
常秋影 | 长春建筑学院 | 基于OBE理念的《钢结构设计》课程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
商丽景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成果导向的《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
梁向锋 | 江苏大学 | 基于复杂工程应用为导向的教学实践—以《金属凝固原理》课程为例 |
韩三君 | 重庆财经学院 | 大学英语(听说)混合式课堂---激发自主学习(learner autonomy) |
锁罗曼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课堂重构、学程再造 ——基于“能动学习”的“五步”沉浸式课堂改革探索与实践 |
湛维明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面向能力需求的计算机软件核心课程群构建 |
蒙萌 | 西安培华学院 | 多模式教学在临床营养学中的应用 |
路丽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学、问、研、讨、乐”进阶式融合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理论篇)课程为例 |
薛超越团队 | 长春建筑学院 | 内生式课程思政在智慧课堂中的创新实践探究——以《风景园林植物学》课程实践为例 |
戴军 | 河北中医学院 | 中医院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基于成长型思维的教学法的评价 |
参与奖:
姓名 | a. 学校 | 参赛题目 |
于兰伊 | 长春建筑学院 | 自动控制原理 |
于丽娜团队 | 长春建筑学院 | 思政为魂,情境为线--《室内设计》课程的多维度创新实践 |
王宁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国际经济法 |
王丽丽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 课创融合——探索大学英语程教学改革新模式 |
王宝娜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辩证思维模式下的“鉴古、成今”——《中国法律史》教学设计与实践 |
王洪东 | 河北农业大学 | 在继承和创新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为例 |
王娜团队 | 长春建筑学院 | 新产品开发的程序 |
王海燕 | 云南财经大学 |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创新 |
王维 | 长春建筑学院 | 健身课 |
王群 | 长春建筑学院 | 新媒体创作下与艺术类教学的“就学研商” |
王霞 | 中国民航大学 | 基于black-box开路循环教学法——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为例 |
牛田元 | 长春建筑学院 | 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全管理学》课程为例 |
左方圆 | 长春建筑学院 | 线上线下交互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 |
石慧 | 长春建筑学院 |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过程式写作法的创新 |
朱云鹤 | 长春建筑学院 | 新闻的基本要素—“以9.11事件”为例 |
刘东洋 | 长春建筑学院 | 知识升维语境下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
刘莹 | 长春建筑学院 | 基于“新工科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水处理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
李云 | 常熟理工学院 |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评——数据挖掘在发展性学生评价中的创新研究 |
李云 | 天津科技大学 |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评——数据挖掘在发展性学生评价中的创新研究 |
李俐玫 | 四川师范大学 | 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分析课程创新教学 |
李姝杰 | 长春建筑学院 | “以学生为中心”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创新 |
李琳 | 四川师范大学 | 健身理论与指导 |
李瑞晶 | 河北金融学院 | 项目式学习在《公司金融》课程中的应用 |
李燕君 | 淮阴师范学院 | 基于项目驱动的市场调查课程教学 |
杨志萍 | 长春建筑学院 | 大学英语3 Iron and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
杨莼莼团队 | 河北农业大学 | 基于新型学习共同体支持的《社会工作概论》教学设计与应用实践 |
杨媛婷 | 长春建筑学院 | “三点一线”教学模式在理论课中的探索与应用 |
连大鹏 | 河北农业大学 | “12321”思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 |
张丽娟 | 上海建桥学院 | 产出导向教学——高级英语2 |
张欣欣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经邦济世,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经济学导论》课程设计 |
陈少伟 | 西安欧亚学院 | 翻转课堂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应用-运动按摩实践教学 |
陈超 | 浙江海洋大学 |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
易晓华 | 青岛农业大学 |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生化教学 |
金靖 | 长春建筑学院 | 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房地产经纪》课程混合式教学创新 |
周王宏 | 河北金融学院 | 新时代基于强化中国叙事能力培养的外语专业课堂教学创新 |
周宏谦 | 长春建筑学院 | 财务管理课程的创新实践 |
孟胜芹 | 中原科技学院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探索 |
赵海清 | 大连交通大学 | 全方位驱动—以学习为中心的《数学分析》教学实践与创新 |
赵曼曼 | 西安培华学院 | 赵曼曼乒乓球课程--乒乓球比赛单循环 |
南书坡团队 | 中原科技学院 | 以学生为中心的私人定制式教学模式 |
姜守芳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交通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姜晓丽 | 西安培华学院 | 基于 “爱”的教育探索《英语视听说》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达成路径 |
常小雨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知行合一,团队合作创佳绩 |
彭澄宇 | 安徽工业大学 |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以《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为例 |
韩素芬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反哺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以《高级财务会计》为例 |
雷立立 | 长春建筑学院 | 心肺复苏术 |
蔡琦团队 | 长春建筑学院 | 新时代会展设计课程改革 |
蔡雅琨 | 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 |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索 |
管艳霞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传播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创新 |
熊小燕团队 | 上海杉达学院 | 基于实验室新工科实践的大学物理教学 ——以卡诺循环为例 |
潘慧冰 | 长春建筑学院 |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创新教学设计 |
魏宏艳 | 长春建筑学院 | 给水处理概述 |
魏爽团队 | 河北金融学院 |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三个 维度的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
魏慧平 |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作品展示 更多
《园林设计》应用型课程设计———以就业为靶向,实施翻转课程改革
本课程面向混合教学课程设计与开发,使用在线优质慕课结合任课教师自制线上课程,同时采用线上直播及线下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导的综合授课方式。以就业为驱动,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实践项目为载体重新解构了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模块化设计。以赛代练、寓教于练,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高就业能力,做到产教研融合。
物理化学混合式教学
这一届学生的特点是善交流,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感兴趣,因为《物理化学》这门课程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概念和公式也很多,传统的讲解方式,容易让学生陷入繁琐的概念、公式记忆中,无法激起学习兴趣。所以我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很多实际问题,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期待学习知识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系统思维视角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五阶教学法
视频展示了在化工类课程中,针对工程认证中标准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这一能力目标,把其拆解成具体课堂学习目标。在引导学生具备系统性思维基础上,通过多种可落地的教学活动,支撑这一目标。并通过与之匹配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每一分解目标的达成情况。最终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体现教学实践的创新性和普适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私人定制式教学模式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科学的教学理论和调研搜集的数据为依据,利用蓝墨云班课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为出发点,充分重视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提出私人定制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全面帮助学生掌握所需技能,推动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
基于PBL课题研讨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实践
介绍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概述、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分析以及教学创新。课程采用课题浸入式的基于PBL模块化实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注重学术生境教学,从科学问题-试验方案-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结果分析-科学问题结论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