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方建松老师团队:“作业—作品—产品—商品”进阶式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1-07-09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简称“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创新举措。通过帮助教师梳理个人教学创新思考、提供多重展示的机会,为教育创新者构建分享、交流、学习、成长、共创未来的平台,进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所有热爱教学创新探索的老师们,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组委会将逐一分享第六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20组获奖选手的教学创新案例,为教育创新者们带来更多交流、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专家评委点评

 

“方建松老师团队的《“作业—作品—产品—商品”四链条教学创新实践:校企共建课程<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落实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全面重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依托企业真实情景开展项目化教学,系统构建'作业—作品—产品—商品'四链条教学创新实践,并采用成果导向的校企双元评估,培养学生产品设计师思维、设计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具有很好的推广示范价值。”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决赛评委、北京联合大学周华丽

 

教学创新案例分享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作业—作品—产品—商品”四链条教学创新实践——校企共建课程《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

上课学生数:30 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教学创新特色

 

创新育人模式,校企共建课程,按照“作业—作品—产品—商品”四链条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活动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像产品设计师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设计实战能力和创新思维。

 

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开发美其等企业真实项目,设计课程活动,构建校企双主体教学团队,依托企业生产车间、研发中心等真实情景开展项目化教学,基于布鲁姆逐步进阶的课程教学目标,系统构建“作业—作品—产品—商品”四链条教学创新实践,并采用成果导向的校企双元评估方案,促进课堂作业向市场商品进行转化。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产品设计的概念、基本要素,产品功能设计理论;正确认知情景版、头脑风暴法、组合设计、仿生设计、类比法等创新设计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产品改良设计和产品开发设计的程序;运用创新设计方法,结合产品设计流程,独立开展项目设计;学会撰写专利申请书,掌握专利申报技巧;熟悉市场调研、正确进行设计定位、提升设计表现,熟悉相关企业技术、材料和工艺,精准认知设计要求,提炼撰写设计任务书。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设计聚焦和设计概念描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和前瞻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

 

教师教学流程

 

1. 建设课程资源库,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将企业提供的案例、素材、工艺流程、市场流行趋势、材料等建成网络资源库,给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2. 校企共建课程教学团队,让学生与一线产品设计师面对面

理论环节在校内由专任教师讲解,实践环节由企业导师在企业工艺车间、材料车间、产品展厅、销售中心进行讲解,让学生与一线产品设计师零距离接触,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激发职业热情,树立学习目标。

 

3. 创设实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采用“作业——作品——产品——商品”四链条进阶教学,依托企业真实课题,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开展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带入到“玩真格”的情境中,不再是虚无的理想化的设计。

 

在真实约束条件下的设计实战,将课堂作业转化为市场流通的商品,让学习效果阶段性递进和提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 企业提供项目奖励,资助专利申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项目评审以比赛答辩的形式进行汇报点评,由企业提供奖金和实物奖品,邀请企业领导和学校领导共同为学生颁奖。利用教师课题经费和企业的资金支持,鼓励优秀可落地的设计作品进行专利申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荣誉感。

 

5. 形成性校企双元考核,学生学习反馈更实效

课程采用学习成果导向的形成性考核方式,针对不同的活动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企业设计、生产、销售等相关人员)共同完成考核。

 

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项目设计成果落地转化,让课堂的作业成为实际产品,并走向社会市场,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活动

 

总课时64。课前线上自主学习由企业提供的市场工艺等资源占比10%。理论讲述、仿生设计训练等课堂授课占比30%。头脑风暴、汇报点评等小组互动环节占比20%。市场调研,企业参观,项目实战设计等社会实践环节占40%。

 

 

课程考核方式

 

该课程是以企业实际课题为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并以市场检测为评价标准,训练学生利用程序和方法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培养。

 

因此,采用以学习成果导向的形成性考核方式。以活动和项目为载体,对作业、作品、产品和商品四个环节进行评估:其中作业环节占比10% ,作品环节占比30%,产品落地占比40%,商品转化占比20%。

 

 

学生通过PPT、视频来展示汇报设计方案。设置两次答辩,一辩修改,二辩评分。通过二次答辩尽可能地促进设计方案的落地,让课堂的作业、作品更好地向产品和商品转化,实现岗位需求与课程教学“零距离”人才培养。

 

作业、作品环节以校内教师评价为主,产品和商品环节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评价。其中校内教师2名,企业导师3名。

 

校内教师主要结合创意及表现、程序与方法的应用进行评价;企业导师团队有企业生产总监或厂长(结合材料、工艺、成本等进行评价),销售总监(结合产品定位、用户需求、市场前景等进行评价),企业总经理(结合产品落地及商品转化可行性进行评价)。
 

评优条件是必须完成商品转化。(详见表一)

表一:《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考核方案

 

教学创新背后的故事

 

Q:您做教学创新的初衷是什么?

方建松: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接触到企业和市场的环节,很多结构、工艺、材料的知识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很多设计方案徒有外观,学生的学习成果处于作业和作品阶段,却无法最终转化成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由于局限于校园内的学习,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普遍不强,无法从调研中得到相关信息并确定设计方向。

 

我的教学创新初衷是,通过校企共建,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境,更新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化教学,真题真做,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设计,将教学方法、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作业——作品——产品——商品”链条中,低阶目标向高阶目标提升,并有效达成高阶目标,实现岗位需求与课程教学“零距离”人才培养。

 

Q:您在教学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方建松:教学团队中,企业导师的稳定性是校企共建课程的最大挑战。企业导师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的稳定,二是对授课计划执行的稳定。企业导师作为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对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是:企业导师离职了,导致所在企业的课程共建衔接出现问题;企业导师因需出差,无法按授课计划完成授课内容,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解决方案:选择行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技术力量强、品牌形象相对稳定的企业作为校企共建课程的合作对象;二是与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以项目为导向,保障教学周期内共建企业的稳定性;三是建立企业导师团队,以团队打包的形式解决个人稳定性问题。

 

看完方建松老师的教学创新实践后,您是否在教学创新上有一些启发?您是否希望了解更多优秀的教学创新案例,和这些创新者们拥有更多的交流切磋?点击这里,预约及参与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6月举办的线上分享,将有6位大赛获奖选手分享优秀教学创新案例,大赛负责人解析什么是好的教学创新。
 

相关新闻

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李孟曦:理实一体课程《构成艺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本期分享的是第六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二等奖获得者、来自四川师范大学李孟曦老师的《理实一体课程<构成艺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段东平老师团队:“四模块”+“三阶段”+“菜单式”的新型体育师资培养的教学实践

本期分享的是第六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二等奖获得者、来自长春师范大学段东平老师团队的《“四模块”+“三阶段”+“菜单式”的新型体育师资培养的教学实践》。

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黄茜:高阶能力导向的《建筑色彩学》教学生态构建与实践

本期分享的是第六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特等奖获得者、来自湖南大学黄茜老师的《高阶能力导向的<建筑色彩学>教学生态构建与实践》。

顶部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