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李孟曦:理实一体课程《构成艺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2021-08-25

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简称“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创新举措。通过帮助教师梳理个人教学创新思考、提供多重展示的机会,为教育创新者构建分享、交流、学习、成长、共创未来的平台,进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所有热爱教学创新探索的老师们,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组委会将逐一分享第六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20组获奖选手的教学创新案例,为教育创新者们带来更多交流、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本期分享的是第六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二等奖获得者、来自四川师范大学李孟曦老师的《理实一体课程<构成艺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教学创新案例分享

  •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构成艺术

上课学生数:33人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 教学创新特色

1.时空与内容合理重构——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提升“两性一度”。

2.学习者自主构建学习情境——体现混合式教学的“生成性”。

3. 课程思政本土化——将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资源引入课程。

 

  •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阐释构成的基本原理,并且能用语言分析艺术作品。

能力目标:学生能利用构成语汇展现形式美法则,能应用视觉语言进行艺术创作,掌握设计创作的思想方法,能指定具有逻辑性的设计方案。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具备较高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具备与他人交往的同理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使命感。

 

 

教师教学流程

1.提供多情景学习服务支持——教学时空与内容合理重构

教师把学习任务归纳到理解、掌握、分析、应用、评价、创造 6 种类型中,建立阶梯性递进结构。

低阶基础的知识点通过在线学习完成;高阶的、需要帮助和合作的任务引向线下,通过师生、同辈合作共同参与的形式达成。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分配得到优化,教学效果和效率得以提升,课程“两性一度”的提高循序渐进,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学科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得到最大化修习。

 

 

2.提供学习和训练开放性资源——学习者自主构建学习情境

教师将课程内容分解重构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碎片化知识通过进阶任务整合成具有逻辑的知识体系。这样既保证了课前课后学生预习、复习的灵活性,又延续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题库包含与课程知识点一一对应的基础训练、专项设计与项目实践。

 

 

以下图“平面构成的空间”这一知识点为例,任务逐层升级,难度呈阶梯式递增。

 

 

3.提供艺术创作交流空间——网上展厅让学习者作业即时共享互评

课程采取腾讯文档汇集作品,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网上作品展厅。

学习者可以同步在文档内进行作品的提交、修改与互评,这样的艺术创作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同辈学习。

 

  • 学生的学习活动

课程总计64个课时。其中线上学习占比30%,课堂授课占比20%,课外小组互动占比10%,学生实践项目占比40% 。

 

  •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通过教师、同学、在线学习数据对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在特定的任务中观察、收集和评价学习者多方面的表现,如工作态度、创造力、鉴赏力、沟通力等,最后通过《学习过程评价》(40%)和《作业评价》(60%) 这两张量规表将数据进行汇总。

 

  • 教学创新背后的故事

Q:您做教学创新的初衷是什么?

李孟曦:在线教学平台提供的资源共享、课业展示、讨论答疑、大数据分析的功能使本课程的教改创新成为了可能性。

《构成艺术》这门课作为设计学的启蒙课,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于是我想改变这门课,让它和其他课不一样,让学生感受到艺术设计的活力与创新性。

 

Q:您的教学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李孟曦:1. 本混合课程较优质系统的在线教学基础资源匮乏。课程组制作了包含课程所有核心知识点的28个教学PPT,以及由课程组录制的对应的42个教学视频,每一个教学章节包括基础知识,核心知识、课后思考题和作业练习。

2.鉴于学习者的执行力和遵循任务的能力较差,课程组编写了实训指导手册:32份详细的任务书,对作业任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3.由于混合式课程的运行模式和组织形式较复杂, 学习者也是比较陌生,为了能准确高效的完成各环节任务,课程组还绘制了教学实施方案详表,在该表中详细的标注了章节信息、重难点、线上线下学习的时间节点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以此来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

4.混合式课程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源,需要投入更多的实践和精力,对学生 24 小时不间断的在线学习动态(提问、讨论、作品提交)进行反馈。课程组采取了一定的分工协作,以及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教学助理来分担教学压力。

 

Q:请简述您对教学创新本身的理解。

李孟曦:首先,教学创新应该反思传统教学的目标,因为它约束着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创新。其次,创新应该着重于对课程或专业中某一问题的解决。最后,创新的课程目标不仅具有稳定性,而且应该是动态生成的,体现现代教育的生成性。

相关新闻

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段东平老师团队:“四模块”+“三阶段”+“菜单式”的新型体育师资培养的教学实践

本期分享的是第六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二等奖获得者、来自长春师范大学段东平老师团队的《“四模块”+“三阶段”+“菜单式”的新型体育师资培养的教学实践》。

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黄茜:高阶能力导向的《建筑色彩学》教学生态构建与实践

本期分享的是第六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特等奖获得者、来自湖南大学黄茜老师的《高阶能力导向的<建筑色彩学>教学生态构建与实践》。

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刘红勇老师团队:基于BIM技术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

本期分享的是第六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一等奖获得者、来自西南石油大学刘红勇老师团队的《基于BIM技术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

顶部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