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教学创新丨姜晓东:以学生为中心的《水生生物学》混合式教学

2020-11-10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简称“大赛”)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和北京险峰公益基金会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教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举措。通过协助梳理个人教学创新思考、提供多元展示机会等方式,为教育创新者构建分享、交流、学习、成长、共创的平台,助力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所有热爱教学创新探索的老师们,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组委会将逐一分享第五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获奖选手的教学创新案例,为教育创新者们带来更多交流、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本期分享的是第五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二等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姜晓东老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水生生物学>混合式教学》。

专家评委点评

“姜晓东老师的教学创新,突出的亮点是多元、有趣的学习活动设计。为实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献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目标,姜老师设计了游戏化的闯关测验、分享式前沿文献阅读、研讨式学术报告以及推文式科普等四大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在设计中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例如游戏化闯关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行为习惯,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分享式阅读则把自我学习变成先自学后教别人,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研讨式学术报告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有直接的效果;推文式科普则巧妙地融入了课程思政的元素。另外,姜老师设计了和这些活动相对应的考核方式,例如针对学术报告、科普推文以及游戏闯关学习的成效等环节的考核设计都十分新颖,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这些都是其他学科教学中可资借鉴的实践。”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组委会负责人、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张晓军

教学创新案例分享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水生生物学》

上课学生数:40人左右

课程性质:选修课

课程目标

知识层面:能分析常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解释生物对特定水环境的适应现象。

能力层面:能阅读水生生物英文教材和前沿学术论文。每位学生将阅读一本英文教材和一篇与本课堂内容紧密相关、发表于Nature或Science上的学术论文。

素质层面:能对水生生物科学进展及相关的社会现象作出自己的评判。每位学生将结合课程内容,全面评价一篇Nature或Science学术论文,创作并推广一篇对应的科普作品。

 

学生的学习活动

1.闯关式测验的教学设计,闯关式测验的教学效果

受学生长期着迷于游戏的启发,姜老师将游戏闯关理念引入到教学中,开发出闯关式测验。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设置多个关卡,分别对应相应的教学单元。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就可以进行与本次学习任务相对应的闯关式测验。

闯关式测验流程及课程游戏示例

系统为随机抽题、限时答题,测验时屏幕每次显示一题,并且只进不退。全部答完后,系统自动批改、自动晋级。如果闯关失败,表明本阶段学习效果还有待提高,学生重新学习后,可以再次进行闯关。

2.分享式阅读的教学设计,分享式阅读的教学效果

人的天性就是好奇、好探究、好分享。姜老师将分享理念引入到阅读中,建立分享式阅读。学生阅读每一章教材,将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小节录制约5分钟的音频,将音频上传到课程平台分享。

阅读者首先进行自评,然后系统随机邀请3位同学进行互评。评价量规包括:内容充足性、理解透彻性、总结概括性、成果分享性和学习互助性。

分享式阅读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质量,让学生“变学为教”。这样学生不仅要自己理解所读的教材内容,还要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梳理后,较为精炼地向其他同学表述。同时,分享式阅读注重阅读过程考核,实现了形成性评价。

分享式阅读流程

3.研讨式报告的教学设计,研讨式报告的教学效果

姜老师引入学术交流理念,开发出研讨式报告,在课堂上模拟学术会议。先向学生讲授如何检索与本课程相关的Nature和Science研究论文,如何阅读、分析,如何完成学术报告;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一篇论文,在课堂上引导全体师生进行讨论。

评价量规有:内容相关性、理解透彻性、评判全面性、展示有效性和互动活跃性。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们将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没有完成的讨论,转移到在线教学平台的讨论区,从而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一体化研讨。

研讨式报告流程

4.推文式科普的教学设计

针对大学教学中高阶能力培养偏弱、大学科普形式单一、微信公众平台强大应用潜力等挑战和机遇,姜晓东老师设计并实践了基于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学术前沿科普创作与推广,引导学生总结学术论文的线上线下讨论结果,创作科普作品,经教师审核和润色后,由课程微信公众号“海洋与生命”向外推送。

姜老师建立的“海洋与生命”课程微信公众号定位精准、主题开放、内容真实,并由学生主导、接力运营。在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中,新教学模式着重培育了学生高阶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新教学模式创新了大学育人的有效途径,培养了学生勇担科普重任的格局,弘扬了网络空间的科学主旋律。

学生创作的基于前沿学术论文的科普推文

5.自信式思政的教学设计

星空模式:以西方教材为基础,讲授学科知识体系,构成“天空”基底;以中国论文为突破,研讨中国前沿进展,形成“星星”亮点。

双促模式:以古促今、以文促理。

课程诗词大会:百人团表现决定选手得分(精准测评)、百人团最佳直通擂主争夺赛(人人参与)。

6.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

姜老师已经全面建成水生生物学在线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内容数字化、师生交流网络化、课堂管理智能化。例如:

1.游戏闯关会自动出题、自动批改、自动晋级;
2.在课堂上使用快速检测,能实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现自动点名;
3.课程能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表现,为学生自动发放证书、勋章;
4.教师采用“可爱学生”和“课程成长”两个模式,分别把学生和课程的每一个小进步都记录到平台上,让学生感觉到“家”的温度。

课程考核方式

姜老师以客观、全面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为基本原则,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追踪并分析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构建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为一体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姜老师课程评价体系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定量追踪每位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由课堂表现、在线教学平台表现、英文教材阅读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50%。


其中,每位同学在课堂上的提问次数和回答问题次数,占平时成绩的40%;对每位同学在教学平台中参与度和活跃性进行定量分析,占平时成绩的30%;通过在线教学平台“阅读分享”环节,定量考核学生对英文教材的阅读与理解,占平时成绩的30%。

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由学术报告、科普推文、期末考试三部分构成,占总成绩的50%。
其中,学术报告占期末成绩的30%,师生依据量规共同对学术报告的效果进行评分后,将评分和评语在课程平台上匿名公布;科普推文占期末成绩20%,由老师根据量规评定学生发布于课程微信公众号上的科普小推文;期末考试占期末成绩的50%。期末试卷由判断题、选择题、图文题和问答题组成。

教学创新背后的故事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组委会采访了姜晓东老师(以下简称“姜”)教学创新背后的故事。

Q:您做教学创新的初衷是什么?

:总书记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管好我们的那一段渠。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我要把我的课上好,让学生们喜欢我的课。

Q:您教学创新的过程是什么样的?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我们涉及到好几个创新点,这些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例如,我们把最前沿的论文natural和science 引入到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讨,以此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形成了几个过程的阶段,这件事情我们总共做了10年。最开始两三年的时候,我们只是有这样的一个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个研讨。

后来我们发现课堂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很多研讨就来不及完成,所以这时候正好有我们一些教学平台开始建立,我们又把课堂上的讨论延伸到网络的讨论,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比如说微信公众号的兴起,我们又让学生在这种研讨的基础上撰写一个科普推文,推向社会,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帮助。

Q:您的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有哪些,您是如何解决的?

:最大的挑战应该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己。学生刚开始反馈:让我一个本科生读Natural和science 的论文,这么高大上的论文我不行;我让学生自己写一个推文,正式地推送出去,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做这件事情。所以他们的观念可能没有那么一下子打开,如何去帮助他们打开这个思想的束缚,这是非常重要的

看完姜晓东老师的教学创新实践后,您是否在教学创新上有一些启发?您是否希望了解更多这样的优秀的教学创新案例,和这些创新者们拥有更多的交流切磋?

相关新闻

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李孟曦:理实一体课程《构成艺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本期分享的是第六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二等奖获得者、来自四川师范大学李孟曦老师的《理实一体课程<构成艺术>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段东平老师团队:“四模块”+“三阶段”+“菜单式”的新型体育师资培养的教学实践

本期分享的是第六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二等奖获得者、来自长春师范大学段东平老师团队的《“四模块”+“三阶段”+“菜单式”的新型体育师资培养的教学实践》。

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黄茜:高阶能力导向的《建筑色彩学》教学生态构建与实践

本期分享的是第六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特等奖获得者、来自湖南大学黄茜老师的《高阶能力导向的<建筑色彩学>教学生态构建与实践》。

顶部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