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丨网络时代下的教与学应该怎样进行?

2016-11-21

1.jpg

上期我们对西浦在具有西浦特色的“五星”育人模式方面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进行了介绍,本期我们将针对网络时代数字化的大背景下,西浦对于“如何处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系”问题上的构想和创新,希望能带个大家一些思考。


我们先看一篇今年的新闻报道:

武汉大学信管学院拟实行“上课前所有同学上交手机”政策。虽然还只是想法尚未具体实施,但“大学生上课是否该使用手机”一时间成了该校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武大相关院系辅导员表示,如今校园内同学们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大一批同学看手机是一种不自觉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收手机并不是杜绝同学们玩手机,主要是想让大家养成一个不依赖手机的习惯。“我知道阻力会很大,但可以先试试看,摸着石头过河,有问题再慢慢改进。”该辅导员称,他们一直在探索提高同学们学习效率的方法,让大家学得有效果,然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据了解,上课交手机并不是武大首创,此前已有不少国内高校推行过同样的措施,比如中国石油大学石工14-7创新班的“零手机课堂”。

——摘自楚天金报2016年4月7日



当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从出生就浸泡在一个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环境中,对于许多技术从小就习以为常并熟练运用,因此也常被称为“数字原住民”。而在此之前较早出生的一代人,经历了一个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个人认知以及对于技术应用的适应方面也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因此被称为“数字移民”


“数字原住民”特有的行为模式和学习方式对于现有的大学教学各方面造成了冲击。从目前公开报道和讨论来看,主要表现为课堂出勤率降低、在课堂上使用电子设备、听课不专心、在网络上搜索答案完成作业和偏爱碎片化的电子阅读等现象。特别值得担忧的是,有些学生过多地依赖于网络,特别是沉浸于各类社交网站和游戏,对于其学习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2.jpg


为了让学生能够重新回到课堂并认真听讲,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数字移民”教师们也积极采用了很多办法来约束学生,例如以强制点名的方法促使学生出现在课堂上,有的老师甚至在考试中出选择题“请选择回答哪一张头像是任课老师?”,还有的老师采用固定学生座位并在课堂上拍照片的方式来提高出勤率。另外,为了保证学生不但来上课,而且能够专心听讲,有的学校采用的办法是在上课前将学生手机全部收缴并统一放置在讲台前。


这些有趣的新现象只是当前高等院校发展变化中的一个很小的侧面,但已经反映出了网络时代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并且表明了这种新的学习行为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当外部的社会环境已深刻变化,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担负了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院校,将如何应对?当学生的行为模式发生改变,知识的来源渠道多样且即时可得,教师的作用又如何体现?有些高等院校视手机等移动设备为洪水猛兽,但这些设备是否就是课堂留不住学生的主要原因?


当知识可以通过世界名校的在线公开课、各大机构提供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课程、GOOGLE和百度等带来的海量信息随时随地可得,高等院校该如何应对“GOOGLE大学”和百度大学的挑战?学生该如何避免只是成为“知道分子”?


网络时代下“四新”


一新:新特点

不确定性从来都存在,但是这种不确定性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而被大大加强了,技术带来的快速变革使人们对于未来更加难以把握。Negroponte教授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数字化生存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状态和方式,包括在数字化环境中发生的所有行为、体验和感受,并能够充分渗透到生产力及关系、政务商务、经济活动、社交娱乐等不同层面,同时,数字化生存也给人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群体不同阶层的人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除了对于未来所需人才要求的不确定以外,高等教育机构也发现当前的学生与过去相比大为不同。对此,国外的研究中,Tapscott(1999) 曾提出了网络时代的概念,根据环境因素对于学习的影响,从时间轴上把美国和加拿大的学生划分为四代,分别为成熟时代、婴儿潮时代、X时代和1977年以后出生的网络时代。该研究认为网络时代的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与网络接触,在网络世界里探索知识,挖掘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热衷于公共行动和新技术,并从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选择信息。

3.jpg


虽然中国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比美国要晚,但是当前中国的在校大学生,以及未来将要进入到大学学习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行为上与较早出生的一代人有显著差异,较为符合上述网络时代学生的描述。这一代学生出生在拥有各种数字技术和设备的时代,熟练掌握各种数字技术并富有技巧,谙熟各种信息化工具和技术。而较早一代人在面对数字科技和数字文化时,会经历一个较为困难的学习过程,必须努力进行适应(赵宇翔, 2014) 。


总得来说,网络时代的学生习惯于快速接受信息,擅长多任务处理模式,喜欢即时的肯定和频繁的奖励,更喜欢“游戏”的模式而不是“严肃”的模式 ;更依赖网络的连通性,喜欢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好使用信息技术,喜欢迅速实时的反馈,倾向于基于文本的交流,在面对面交流方面显得能力不足,娱乐技术和游戏工具时刻围绕着他们。而这些新的行为模式,为传统高校的教师和教学模式带了相当的困扰。


二新:新的学习理论

当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并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时,教育正在向着信息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学习,作为适应时代变化的根本手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任何关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学生,任何关注学生学习成效的教师,都不能不关注网络时代学习能力的演化和变迁,以及这种认知层面的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在此背景下,新的学习理论为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


◆关联主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学习、生活以及交流方式进行了变革性重组,非正式学习逐渐成为学习方式的主流,“技术支撑”成为信息化学习的主要特征。面对数字技术引起的教与学活动的系列变革,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习的外部过程和社会化过程,认为知识是一种组织而非一种结构,经历了从分类、层级到网络和生态的变革,具有动态性、多元化的特性;每一个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接收者、拥有者和终结者。信息借助网络等媒介以“信息流”的形式在不同个体间相互流转,进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知识网络,因此,学习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知识网络的创建是保持知识时代性、持续性和创新性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数字化时代知识需要从认知处理转向模式识别(李运福, 2016) 。

4.jpg


◆建构主义     

同样,面对数字化学习的变革和挑战,随着学习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继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之后,建构主义已成为目前主流的学习理论(吕铁铮, 2015) 。建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法国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前苏联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理论是建构主义的理论源泉(黄平, 2016)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形成。这种学习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协作性。


其理论核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扮演组织者、灌输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之目的。


三新:新的知识、学习和教学观

作为网络时代主流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都强调个体在自身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两种理论视角下,对于知识、学习和教师角色有了新的阐释。


首先,网络时代的知识观认为,人类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取代,所以知识是动态的过程,随着认识程度的深入和不断深化,被新的知识所取代。因此我们不能够将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接受。对于知识的理解需要个体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下,基于个体经验进行自主建构,因此不同的个体对同一知识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其次,网络时代的学习观,首先强调建构的主动性,学习者首先是一个主体,作为学习活动的发出者,学习者拥有毋庸置疑的主动性。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老师的教授而习得,是通过学生对于知识的自我建构,主动进行信息吸收,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对于新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来完成的。

5.jpg


最后,网络时代的教学观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组织者,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在于传授知识、监督和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在网络时代,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和管理者,甚至是学习伙伴。教学不再是知识在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因为学习的最终完成依赖于个体自身的主动建构。个体原有经验与知识结构作为学习或建构的基础,构成了学习的起点,因此,教师教学的起点就在于对学生个体已有经验图式的理解和把握。


四新:新的学习支持系统和环境

网络时代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造成的。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观念、改变人的行为、调整人的态度,甚至塑造人。网络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物理现实条件。传统教学的班级授课是由教师主导的,知识的来源为教师和教材(教学资料),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如果错过了课堂教学,学生就失去了主要的学习渠道。但是在网络时代,海量的在线学习内容,包括公开课、教学视频录像、自动播放的PPT、精心设计的网页内容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形式,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于传统课堂的改进形式也开始出现,例如翻转课堂开始强调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堂互动。


另外,MOOC,即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不但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重复观看,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进度,还可以实现在线的评估和反馈。这些都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让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成为现实。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都重视学习的支持系统和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观提出在个体所处的环境中,社会性的因素对于个体知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亦即建构的社会情境性。同时,知识发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借由协作、交流、工具等,并经由个体自身意义构建而获得。所以,理想的教学环境包括三种要素:情境、协作和交流 。


为了实现协作和交流,一方面学生已不满足于低效的手工方式,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沟通和协作,另外一方面,从工作的效率着眼,在线课程学习平台、高效的学习管理系统,以及适应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各类软件系统,应该成为日常教与学中的强大支撑平台,各类学习资源也需要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来配置和部署。


西浦的探索:研究导向的学与教

作为一个研究导向的大学,西浦要求专业教师要进行研究型教学,行政和教辅人员要进行研究型工作,而学生要进行研究型学习。关于研究型学习的定义,西浦席酉民校长提出“最根本的是整合线上和校园学习优势,构造超现实的学习环境,以问题和现象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塑造学生批判思维、创造行为、复杂心态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些都比简单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所以,当有人问为什么西浦的文科生可以转到理工科专业并取得不错的表现?为什么文科生也可以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答案就是西浦从不为了成绩或学校的参赛成绩事先筛选学生,只要有兴趣统统参加,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寻找机会、学会解决问题、学会整合知识、学会面对挑战,从而实现研究导向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导向型学习


7.jpg


席酉民校长介绍说: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现在很多大学基本还是这样。过去是灌输式的,现在很多学校还依然是灌输式的;过去我们习惯把学生比喻成为海绵,就是让其吸收或记忆尽可能多的知识,现在学生很容易变成气球,年轻人几乎无所不知,但如果深入地探究就露馅了,太肤浅和浮躁,没有知识的整合。如果要改变这种状态,你会发现课堂在学校学习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且需要改变其灌输知识的传统,探索引导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学校需要创造更丰富的学习过程和环境,如项目、团队合作、研究、实习、实践等,才可能培养出有知识广度、深度、高度和有造诣的人才,才利于训练他们的跨文化领导力。


研究导向型的学习目标是启迪学生的好奇心以释放其学习动力和潜力,训练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孕育他们的创造性行为,发展他们的一种复杂的心态(Complexity Mindset),提升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关键

首先是改变学生学习目标和过程。不能是永远的应试:记知识点,背知识点,考知识点,最后忘知识点。而是去“解惑”,通过这门课程知识体系所解释的现象和解决的问题入手,尝试通过课内外学习和研究甚或实践去解释现象、回答问题、应对挑战,通过这个过程习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增加智慧;


其次是老师怎样研究导向型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点讲授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不再是一门课一本教材一堆知识点,而是根据所授课程知识体系涉及的领域,以相关的现象、问题、困惑、人类的挑战甚或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并在整个研究或探索型学习的过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学校需要构筑一个资源环境和支撑体系,支持学生和老师的这种学习和教学活动。



总而言之,西浦正在探索实践的是创造一个超前领先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帮学生要从过去的记和理解知识转变成通过研究问题和现象获得知识、能力、素养和智慧,老师要从过去的“教书” 变成现在的“引导”学生研究型学习,并和学校一道帮助和支持学生通过这样一个探索之旅获得健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关注点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转化到现在的问题和现象研究以及学生的成长,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活的经过整合的知识,而且包括学会了找知识,学会了整合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学会了研究,学会了与别人合作,学会了表达和沟通等等,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自己的能力、素养和智慧。这个要比学生只会考试,刷高分要好很多,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及动力。

只有你学会把自己已有的成绩都归零,才能腾出空间去接纳更多的新东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


相关新闻

"开发开发创新创造力英语课堂"专题讲座圆满结束

西浦ILEAD讲师与中学教师们一起头脑风暴,通过“以学习为中心”的实践来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言教学”专题讲座在西浦ILEAD召开,生动演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实践

中小学英语教学系列讲座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言教学

杭州站:“教学创新主题论坛”交通与住宿信息

杭州论坛交通与住宿信息

顶部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