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官振中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教授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系统管理系访问学者,香港城市大学资讯系统学系高级研究员,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的教学科研及咨询领域为服务管理、定价与收益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生产运营管理、流程分析与系统建模优化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等。官振中博士在西南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从事MBA、EMBA课程《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商业信息技术》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服务管理》及本科生《服务与收益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与供应链》的教学与研究。荣获西交利物浦教学创新大赛奖、唐立新优秀教学奖、西南交通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奖等教学类奖。
1、教学创新案例陈述
1.1道、法、术、器、例的教学思想形成
一个良好的授课方式应该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道、法、术、器、例,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例以成型。道是理念和概念,法是法(规)律和法则,术是方法和技巧,器是工具和程序,例是实例和案例。有道无法、有术无器或有术无道,都不能成为体系。世界必有其规则,是为天道。天道的特点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道者,尊者用也。”“法”为人定。天地初开,便生阴阳。阴阳冲而合,是谓太极。顺应天道的“法”即善法,规整一切有分别、但为一体的事物。法者,智者用也 “术”,是智力和技巧,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从阴阳、黑白、对错、是非的两者中去分别体会事物的本质的“术”,即两仪。术者,能者用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是指有形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器者,勤者用也。
所谓道法术器例的理念,就是将教育教学的方法理念,分为道(哲学层)、法(原则层)、术(方法层)、器(器具层——资源、流程、工具)、例(案例层)这五个层面,如下图所示。
道:教学理念。这是教学的灵魂,就是在教学中你究竟要传给学生什么东西,其实很多高校教师在自嘲的时候讲:我有知识,但没文化。这句话告诫我们传给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点,更重要的教给学生一种提升自己境界的能力,所以,师者,传道、授业和解惑也,作为老师来讲,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关注学生,不光是关心学生的知识点,更好关心知识点之外的东西。从我来讲,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领会知识点是不够的,还是学会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这样教学的我觉得不仅仅是对学生现在又用,在将来工作中也会得到好处。我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读书无用论”,何谓“读书无用论”,即书是过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它是过去时,而我们所教的会结合现在的处境,它是现在时,但学生终究会走向社会,会从事也许与现在所教的知识点没有直接关联的工作,即他们碰到的难题会是将来时,那么用一个过去的东西去解决未来的问题,很有可能就会不成功,所以,读书教书更多的是把握事物的规律,是让学生从知识点中融会贯通,让他们理解事物(知识点)的规律,这样在将来碰到的各种难题中,他有创造性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法:教学的各种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显然,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其追求科学真理的韧劲和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思想的融合性应得到完美的集合。(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是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的一个短板,在教学中,枯燥的理论对于学生来讲吸收效果比较糟糕,在理论中引进实践的最新的应用或趋势将会使理论的快速接受和应用变得更快。(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已经慢慢培养起来,其对于知识的追求个人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诉求变得异常强烈,如何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且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是老师在上课进程中遵循的“艺术”。(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从人才的培养角度而言,学生的知识要变成在实际工作的能力,其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快速的变成能力或在未来逐渐体现出来是教育的导向。 (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现有的大学,科研是比较受重视的,如何把科研融到教学中,或者把科研项目当中提炼的“科学问题”在授课当中以“布道”的形式潜移默化的转给学生。(六)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授学生系统性的知识轮廓,以便让学生建立灵活应用或创造的能力。(七)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高等教育中知识越来越转,现在高校普遍所推的通识课程与平台课程应该就在把专业性和综合性取得平衡。
术:教学的各种技巧。我一直认为教学也是一种研究,在大学往往老师们把科研称之为研究,教学是一种任务。我不认为是这样的,既然高校是育人的地方,那么也应该值得跟科研一样被研究。所以,教学中也应该有相应的理论来支撑,我们日常的教学无非就是付诸实践,当然,理论与实践是有差距的,我们就有责任缩减差距,让理论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的实际教学生涯中,我觉得应该分成三个阶段:懵懂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各种较低层次的学生讲课,主要是把知识传授给他们,重点在讲,即围绕书本知识把书本的东西讲明白,第二阶段,初步理解阶段,在这一阶段,已开始教会学生知识的来龙去脉了,重点在理解,即让学生们搞清楚知识点间的关系,能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让学生们把点与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楚,即让学生们在开始学习时会觉得内容越学越多,等到后面会发现内容越来越少,第三阶段,悟的阶段,这主要得得益于学院外派我出去学习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我在实践中尝试应用,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典型的就是受哈佛的案例教学法,在该理论体系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多使用案例并且讨论,讨论案例不会得到结果但讨论的过程非常重要,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融入到分析中。
器:上课组织方式和工具。俗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既然教学是一种生产性实践工作,那么在活动中一定要有很多工具可以配合使用。在这点上,其实我们的老师可以学学台湾、美国等国的老师,比如A4的夹纸板、电子激光笔、各种颜色的白板笔和3M的贴纸,这些工具的使用能让课堂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了寻求一种B5的演讲硬壳纸,我尝试过让人在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帮忙寻找,虽然未能如愿,在寻找过程找到一种其他教学使用的替代品我也非常满足。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如下图所示在学生讨论中,有学生用薄纸贴在明信卡片上充当演讲时提醒自己节点的工具,我觉得这种行为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工作中的。
例:案例和内容,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内容还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本科生对于书本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晦涩和难懂的阶段,因此,在日常生活和科研中,有意识的观察、记录和整理并结合书本的理论知识来对学生讲解,就会让学生耳目一新,提升他们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服务运营管理中的流程时,由于学生没有参加工作,这种管理类的内容理解起来非常难受,那么在讲快速平稳流程理论中,内容就相当关键,首先,根据熟悉的快餐业麦当劳讲起,了解行业标杆是怎么做的,从它的快速削土豆讲起,让后汉堡包的120秒以及擦桌子的方式,让大家理解流程中精益思想,然后再给大家展开,讲述小肥羊的复制口味,海底捞的复制服务来看看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流程对于持续性经营的重要性,经过几个案例的讲解,基本上大家对于流程的认识差不多了,然后趁热打铁告诉大家所熟知的乡村基的菜品选择为什么抛弃石锅饭,为什么在饭上要撒少量的泡豇豆,以及最后的一碗带有番茄酱的西红柿汤,这样大家对于流程的知识应该说掌握的差不多,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在未来工作实践中都会领会的,这种教学内容就要靠教师日常收集并且要想好用在书本中什么理论中,对于本科生来讲,内容一定要接地气的,最好是身边的,其实最好不要动不动大型跨国公司,他们感觉跟自己有些距离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有意识的收集这种基层实践性的例子,比如伊藤洋华堂的章鱼烧用来讲解流程中的标准化工具应用,元祖蛋糕和一汽大众的工人们摆放水杯的方式,讲解精益生产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香港海洋公园中游乐设施的安放讲解工业工程在服务中的应用。这些辅助性的内容在课堂上应用的恰当的话,对于相应的教学内容讲授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老师也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地去获取更多的课外相关资料。作为本门课程的任课老师,我曾前往成都国际商贸城了解该商贸城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情况。同时,为了了解国内外同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我于2013年分别前往韩国和台湾教学访问,和大学与企业的朋友讨论如何更好地教学。除此之外,为了将理论应用到到实践,了解相关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拜访了众多互联网企业,包括绍品物流,宜信财富和深圳微付充等公司。
1.2 在教学中让理论与实际结合,与时俱进
关于教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当老师向我介绍了他的课程包括了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等一系列内容后,我不禁感叹老师日常教学的繁忙。同时,我也好奇老师关于教学这个占据了他生活一大部分的理解。是否是偏实际的?“从实用性角度来讲,如果是只追求应用于实际,还不如直接去技术性学校;像我们这么一所重点本科,主要是培养一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关于是否偏实际,老师也给出了答案,这种在教学中培养的能力应该很快在未来的工作中体现出来。而在课堂中,应该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中推出理论,应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才是实用的,才会使学生解决今后的各类问题,才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如老师上课常讲的“读书无用论”,并不是说不提倡去读书,因为书是对过去东西的一个总结,既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说明有可取的东西。但书中的内容毕竟是过去的东西,而学生们是要面对未来,解决未来的东西,如果只会死板教条,就不一定正确。只有把书中的规律总结出来,才能灵活的解决以后面对的问题。
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举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当我们谈到课堂时,我发现官老师讲课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爱举例子。本以为老师讲的这一门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服务性企业为对象,着重研究服务企业运营和管理问题的“服务与运作管理”课程内容是普遍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这会成为教学中最大的难题。但老师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对这一门课的难题不在于此,因为在这一门课上,我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如吃饭,坐车这样的例子,从而不会带给大家太多的困惑。”而真正会给教学带来困难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课程中有太多复杂的公式,有些理论是很深奥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另一方面服务业发展迅速,不断会有新的东西出现,作为老师,会有很大的挑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备课内容,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当然,上课中所举的例子,也会由平时有意或无意的收集而更新。在此,老师还给我举了关于小米手机的例子,不管它未来成不成功,但它确实改变了现有的运作模式,如成本结构,改变高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之间竞争的格局等。这种新的东西,你就要找一个新的理论去解释,就要发现新的例子,去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在学习这种模式?像华为这样的手机未来也会这样呢?…这种生活中的实践,推动着我们不得不去发现各种例子。就像老师讲的“实际有的时候甚至走在理论的前面”,所以,关于教学,需要不断的发现新东西,不断的去推陈出新,更新以往的旧理论。
教学设备:要求很高,尽善尽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管是学生的反馈还是老师自己的稿件中都会提到教学工具这一点。这还是源于老师在台湾,香港,韩国这些地方呆过,发现那里的老师会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很多工具,包括下课备课,上课写字等。“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学会使用和利用工具。既然教学是一个生产实践活动,那么中间也因该使用各种工具。既然别人喜欢用,说明这个方法确实好用。”于是老师便尝试着用,发现对于学生来讲效果很好,学生的兴趣也增加了不少。同时,对老师自身而言,不仅使自己上课更方便,也改变了自身的一种习惯,像现在,用这些工具上课就是一种很平常的事。其中,老师还和我分享了他托朋友找演讲硬纸壳趣事。“工具一定要用,要善于去用,要尽最大限度的去用。今后,我会更多的地方去看有没有更多的工具去用。”最后,老师也给我笑言道,“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一个偏好。”
与学生间的种种:改变自己方式,切实为学生着想
当我看老师答辩的PPT时,有一副图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那个图上是一位留学生写的一句话:“虽然我听不懂您的课,但我学会了怎样爱人”,当时我便在想,这该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可以去把课本以外的人生哲理渗透到学生的认知中。
通过与老师的交谈,发现老师真的是一个不怕改变自身,去为学生提供便利的老师。就拿老师把微信平台用于教学来讲,因为发现现在的学生爱去刷一些微信上的内容,老师便弄了微信账号,与学生交流。“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式,那么没关系呀,我就在微信上推送一些经过筛选的跟课程有关的知识或对学生有用的信息,相当于多了这么一个渠道,大家多多少少总会看一点,看总比不看好吧。”老师也会把自己各方面的学生放在一起,大家一起去讨论一些问题。这样,你在里面会接触到不同的人的各种不同的认知和观点,对自身也是一种提高。老师也坦言道,因为现在的事比较多,微信用的还不够多,不够好。在未来,想把自己新的教学的理念,管理体系等在微信公众号上定期公发布,这样面向大众和大家交流,形成更完备的东西,使大家受益。
过去与未来:完备过去,尝试未来
关于过去,我们聊到了老师参与过交大“反转课堂”的活动。“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去认可它,但教学始终是教学,教学根本的是内容,理念。教学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但我们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去讨论教学方法合不合适。”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的时间,场合也不同,要想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就要不断的尝试,改进。而关于未来,老师也讲了自己的近期目标:会在自己的教学中引入BOPPS的教学模式,即将教学内容分为一个一个的小单元,从而组合成一个课堂。这个模式当时让老师眼前一亮,它可以解决学生的上课疲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当然,这个的实施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把课堂内容重新划分,更新原有的教学思路,工作量会很大;后期还要去调查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要做什么样的调整等。老师很谦虚的讲:“我教学的方法要改进的还有很多;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需要调整的也很多,这些都要改进,教学是多维的,那改进也是多维的。”
2. 教学展望:
当然,学无止境,教学的提升也是无尽的,不管是从内容的更新上,还是教学方法上,还是当今新兴技术环境下对教学方式的冲击,我都有责任去不断的摸索,正如,课堂上我一直强调的“KAIZEN”,我会一直实践下去的,
3. 致谢感言
感谢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502017)对本研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