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世界强国的“中国梦”的关键时刻,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思考如何走向国际舞台,争做国际事务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影响和改变世界。换句话说应系统全面地通过国际化促进大学变革与发展,使中国高等教育成为有分量和影响的GlobalPlayer。
大学国际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话题和发展趋势。各个国家和大学都制定了大学国际化战略。同时,当前是大学反思的时代,在全球化、知识经济、通信与网络革命的影响下,大学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功能、形态等,因此如何推进大学国际化既是全球大学的挑战,也给了中国大学与世界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探索的机会。本文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案例分析如何在学校和国家层次上推进大学国际化,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一、国际化是全球化时代大学发挥作用的重要抓手
1.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具备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
全球化不仅使世界各地的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引起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跨国企业盛行。在这个时代,成功的人才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情况,在解决问题时具备全球视野,并能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生存。因此大学如何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
2.大学必须反思在知识经济中的新角色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与知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未来社会的形态将会围绕知识的生产、转化和转移来重新构建,如终生学习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出现已经证明知识在未来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大学作为重要的知识组织,需要探索自身的新角色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互动融入未来社会。
3.信息技术革命挑战大学价值和形态
网络教育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手段,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根据需要选择课程。网络教育日益兴盛对传统大学的挑战是,大学如何更好地利用实体课堂体现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何通过塑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研讨式的互动教学构建超越传统的大学形态;如何充分利用实体大学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
4.人类生存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要求人才具备更全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由于培养模式的差异,东西方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特征。西方培养的人才精通规范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善于处理确定性较强的问题;东方培养的人才注重艺术性和自我修养,更善于处理模糊的问题。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单纯运用西方或东方的思维都不能有效应对挑战,需要将两种模式相融合,培养具有更全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
综上,时代的变化要求大学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增强国际性,大学必须选择国际化。大学国际化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竞争中提供人才与科技优势,成为制胜源泉和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同时,需要重新定义新时代的大学国际化,突破当前仅追求要素构成国际化的模式,从多个层面探索我国大学成为GlobalPlayer的更有效途径。
二、从三个层次推进大学国际化: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探索
1.目标层次:大学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影响和改变世界
当代大学要以国际视野重新理解大学的意义和价值,要把参与国际事务、影响和改变世界(当然包括本土和国际)作为办学的最终目标。未来的大学主要是营造一个科学社区,不同背景的人群在社区中自由互动,各取所需,而大学的功能就是制造氛围和平台,为社区人群提供机会,帮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强调大学师生的国际竞争力,科研成果对人类生存面临严重挑战领域的贡献,以及大学对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
(1)培养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的人才。大学致力于将一般的孩子转变成具有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世界公民。几年来,在校生不断在国际舞台中展现才华,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BM商务挑战赛等世界大赛中成绩卓著。毕业生在国际市场上亦有杰出表现,三届毕业生近90%赴世界知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博士研究生,超过10%就读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名校(《据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名》)。学生就业或实习于摩根斯坦利、汇丰银行、安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IBM上海、欧莱雅中国等世界知名企业、跨国公司以及国家税务局、陕西延长石油等政府和国企部门。
(2)形成一支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教师队伍。大学按照国际名校标准全球招聘师资,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教师及其研究成果获得英国特许管理学会最佳论文奖、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独立学者奖、英国Scopus杰出青年科研奖、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案征集一等奖等国际、国内奖项。
(3)探索影响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新模式。面对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信息和通讯革命的不断深入,大学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形态、功能和组织方式,通过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中国高等教育还面临着育人理念、大学治理、资源配置、组织结构、管理行为、大学文化等的改革。这要求中国大学积极探索变革方式,以立足并影响世界。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建校伊始就决定为国家乃至全球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几年来,已形成一整套大学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做法,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影响,每年有上百个国际国内调研团来校考察交流。
2.机制层次:大学要构建发挥国际影响力的内部机制
要发挥国际影响力,大学需吸收整合国际最先进的理念、模式、技巧和方法,从而能够容纳来自世界各种文化区域的学习者和工作者,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从事国际级的研究。西交利物浦大学整合中国学生的坚实基础、英国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美国教育的灵活性,构建了独特的大学机制。
(1)大学理念:打造科学共同体,帮助学生实现“三个转变”。学校的目标是打造科学共同体,让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国籍、不同个性的人群可以通过课堂、研讨会、研究项目、日常聚会等相互碰撞,刺激创新,训练能力。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创造平台帮助学生实现“三个转变”,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学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形成的不良习惯,充分释放其潜能:一是从孩子向年轻的成年人再向国际公民的转变;二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最终变为研究性学习;三是从盲目的或无目标的学习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学习并关注自己的人生规划。
(2)“五星”育人模式:通过“三种研究”,培养学生“三个体系(知识、能力、素养)”。西交利物浦大学独具特色的“五星”育人模式提倡“三种研究”。一是研究性学习。学校不提倡学生仅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而是运用学到的知识,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拓宽视野,积累经验。二是研究性教学。学校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打破传统课堂中以教为主的方式和教师的核心地位,教师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实现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三是研究性工作。大学不断探索符合知识组织发展的领导和管理模式,如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良性互动的机制、网络式组织结构等。
(3)营造学术社区,构建三种“生态”互动平台。学校努力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一是构建“自然生态”,实现大学的物理校园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在设施建设中提倡环保理念,并在物理条件建设中重视促进学术社区形成的友好环境。二是通过制度、机制和文化的塑造构建促进知识传播、转移和发现的“知识生态”,使之成为创新、共享和应用的平台。三是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构成“社会生态”。如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共谋发展,与企业建立联系推进人才培养和技术成果转化等,推动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与共生共荣。
3.要素层次:大学要善于整合国际资源
整合国际资源即通过全世界招生、师资全球招聘、课程国际化等多元化策略来提高国际化水平。整合国际资源不仅需要关注如何提升多元化水平,也要思考如何实现多元的和谐共存。异质同构是西交利物浦大学遵从的理念,即追求要素的异质化,也关注不同要素之间共处的规则,这样才能达到有序和持续发展。
三、国家需为大学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
1.引导大学通过国际化助力“中国梦”
在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刻,要把大学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助力“中国梦”的重要抓手,明确大学国际化的目标和定位。在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需要重新理解和定义大学国际化。大学国际化要突破单纯追求要素层次国际师生比例,而是在目标层次致力于成为国际事务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以影响和改变世界,并建立发挥国际影响力的内部机制。
2.通过政策帮助大学融入世界舞台
国家可通过政策帮助大学及其师生真正融入世界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如真正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招生、教学等);建立国际通行的大学学位、职称体系,而不是实行国家学位和职称体系,促进大学办学自律和自身质量保证体现建设;促进国际认可的第三方认证体系建设,引导大学主动接受国际认证,打造国际认可的办学质量。为了保证政策的过渡性和有效性,可让已经接受国际认证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先行先试(没有质量风险,而且将试点局限于可控的领域),例如先在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苏州)进行试点,使其迅速建立国际话语权和标准体系,为它们成为Globalplayer提供政策空间和支撑。
3.加强大学国际化的法律保障
由于当前国内大学的国际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关于大学国际化的法律和政策需要不断更新,为不断深入的国际化提供保障。例如,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高级的国际化模式,其在税务政策、财务管理、教育资源共享、人才计划申报等方面尚无法与传统国立大学享有平等的竞争地位,限制了这类高校的发展。建议国家在审批新国际合作或民营大学时直接明确其盈利或非营利性质,并对已成立大学进行界定,及时修订有关法律法规,使非盈利大学能享有与国立大学同等的法律和公民地位。
撰写人:
席酉民教授 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中心主任
张晓军讲师 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
丁忆民副校长 西交利物浦大学
发送:刘延东同志处,路甬祥同志处,韩启德同志处,陈至立同志处,江小涓同志处,白克明同志处,徐冠华同志处,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三局、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研究司、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业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袁贵仁、杜玉波、鲁昕、王立英、李卫红、杜占元、郝平、刘利民顾海良、林蕙青、陈舜,各相关司局 |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审核:高润生 责任编辑:马兆海赵军辉朱小萍电话:66096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