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文献综述能力的大学语文课程创新案例

       作者简介: 张懿奕,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毕业后,旋即进入北京化工大学工作,为大一学生讲授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等课程。执教时间将近5年,学生评教成绩为“优”。教学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讲授知识与强化学生文字和口语表达技能并重,曾参加校级课改项目,主编、参编教材三部,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荣获二等奖并获优秀组织奖。

       1.《大学语文》创新课程的基本概况

       1.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西浦大学“研讨式教学”创新课程范式的核心理念,它并非简单地讲学生爱听的、易学的知识,也不是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课后写写心得体会就能实现的。它实际强调的是学生应最大程度参与教学过程并从中获益,同时这些收获是教师和学生可预见并能真正达到的。

       课程创新主要就教学活动而言。教师教,学生学是传统的课程模式。高校教师如果不学习不增长新知,不能发表研究论文,将被淘汰。教师的教,实际是其自学后的外化。教学活动变成了“让学生参与的研究、学习活动”(简称“研习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不是静止固化的,是根据学生不断增强的研究实力的而呈动态增长趋势的,最终形成学生主导研习活动,教师从旁辅助的课程形态。

如下图表示: 

图片1.png

图片2.png

      “以学生为中心”,不意味着放弃或者弱化教师对课堂研习活动的掌控地位,而是选择多样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这些进步是教师和学生都可见的。换言之,教学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为讲-练-讲。首先,教师讲知识,以“知识集群”为单位,而非单个知识点。“知识集群”的概念,来自本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励杭泉老师的教学示范课上,他指出,以知识集群为单位讲解知识的优势有二:一讲述的知识点多,体现点线面的关系,既能把握重点内容不疏漏又能勾连其他知识串成知识链条;二有利于学生清晰掌握学习重点,思维能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提升学习能力。这实际体现出大学课程内容的特征。其次是练,练的方法有多种,习题、小测验,本案例采取“分步骤写作业”,一次作业分解为若干文字表述的小作业,小作业针对不同的知识集群,观察学生掌握情况。最后一步再讲,就学生作业中暴露的问题,再次讲解知识。最后一步貌似重复,实际为引导学生适应课堂教学模式,重复一次到两次,学生已掌握作业写作的基本方法,再写作业,会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实际也是提高了整体教学效率。

       1.2 大学语文课程创新以现实环境为依据

       学生、教材和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活动中的三个构成因素。教师依照教材和学生情况施教,教材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重反馈,不断修订。学生以教材为纲,教师讲授为重要内容,理解知识,并在课下寻找相关材料,反复研读,进一步领会新知,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大一学生在大学学习方面面临多重挑战,就学习内容而言,是大量的新知识,大文字量的作业,种类各异的文献资料。大一新生以前很少写超过2000字的完整文章,更何况需要将新学内容和参考文献融进其中,合理论证,表明自己的观点,格式规范。这样一篇合格的作业,极大地挑战学生的学习力和心理承受力。若想完成好,既需要学生自己勤奋练习,又依靠教师有针对性地反馈指导。二者相辅相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假若大一学生从学习伊始,有意识培养正确综述文献的能力,将对其整个的学习过程产生巨大推进力,顺利而从容地完成更多此类作业直至各种学位论文。从综述文献能力的积累中,更能窥见学生不断提升的综合能力,从海量信息中,去伪存真,提取有效的信息,形成洞见,指导行动,改善环境,成为有益于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合格公民。

       任何一所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从课程设置、毕业标准可以看出,如本科高年级开设专业论文写作指导、研究生毕业需要一篇核心论文方能毕业。本科低年级却鲜少开始此类课程。低年级更强调知识的正确掌握,高年级要求知识的熟练运用,看似连贯的衔接,实则存在提升学生文字表述能力的真空层。一方面是论文指导教师不断抱怨学生看不懂文献,写不了综述,词不达意,语句欠顺,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此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改善,因为以前没有相关训练。这就要求写作指导课类顾及大一学生,从零起步培养基础,提供规范训练,而在课时紧张,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展开写作训练,大学语文课程具备优势。

       大学语文课程以《大学语文》教材为纲领施展教学。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随着时代需求的发展,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大学阶段,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本校2014年自编教材《经典新语文》,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重新编撰而成,内容全部为中国传统作品,内容从先秦诸子思想到清末民初救亡图存的启蒙宣传,从先秦历史散文到古典名著小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表达形式,这些内容代表着中华文化的根基也蕴含着深刻的处世理念,是古人面对现实世界的选择,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有妥协有抗争有沉默有歌唱,是最活泼泼生命的写照。历史是民族的根基,也是定位本国与世界关系的坐标系。理解了文字内容,也就理解了古人,理解了过去,也学会了表述现在与将来。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天然的隔膜”,朱自清先生认为五四以后,文言文写作和教学研究逐渐远离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家学根基或者特殊的兴趣,不会自发学习古文。这也正是本课程创新教学策略“讲——练——讲”的起点。讲知识集群,讲解文本内容的产生、发展、内容、影响、意义等;学生写作业,考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和错误;再讲是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没有理解的地方,二次阐述。引导学生积极阅读经典文献(一手文献),与古人交流对话,提升自身素养。

       2.《大学语文》创新课程的具体内容

       2.1 创新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激发大一学生潜力,提高对新知识吸收的输入能力,强化综合运用知识提高汉语写作水平的输出能力,掌握有效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

        所谓输入和输出,实际活用计算机科学的术语,输入信息指令和输出信息内容。输入信息是学生学习知识,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和自己阅读自学。输出信息,是学生通过写作、发明等途径,对外展现知识多寡、技能高低等情况。以“学生为中心”的研习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提升整体素质。

       强化输入能力,是教师用写作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输入能力是期望学生在教师修改、学生自评自改和学生间互评互改中,进一步理解文献内容,提炼观点,提高论述水平,具备综述原始(一手)文献的能力,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2 创新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刻意练习”

       2.2.1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说法,来自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PhD.K. Anders Ericsson)的著作《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刻意练习的精髓是有针对性的大量练习。实施刻意练习有四项要求:在“学习区”学习,在学习区练习需有针对性。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教师“一对一”修改作业,尽量保障因材施教。第二是分步骤做大量重复练习,积累经验,巩固技能;第三,持续获得有效反馈。第四,练习者精神高度集中。

       大学语文是面向人文社科某专业大一全体学生的大班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输出能力,遵循这种认知规律,通过设置多个环节,提供刻意练习,为学生积累经验,提升写作能力。

        2.2.2 研习活动步骤

       (1)讲—练—讲:建立课程模式的直观认识,训练综合分析、叙述文献的方法;

       讲:知识输入:作为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论语》是第一课,后来的课程内容都与孔子和儒家文化有直接关联。教材内容是《论语》部分章句,教师讲教材内容和《史记∙孔子世家》,讲孔子经历和其思想产生的来源,《论语》的来历、成书过程和成为经典的演化过程。

 练:写作输出:学生完成文献综述作业:浅析孔子之“学”;

       讲解并演示写作过程:

       参考资料: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的简体字版或繁体字版)

       完成步骤:a.《论语》中寻找关于“学”的原句。下载《论语》电子版,编辑功能查找“学”,单独列出含“学”的句子。以《论语译注》为依据,翻译这些句子。b.学生翻译之后,教师讲解句子。学生自查。c.句子集合并分类:如“学”的内容、“学”的前提、“学”的效果、“学”的方法、“学”的目的;d. 反复研读归类材料,每一方面提炼一个中心;e.围绕这个中心,选择贴近的原文,用实例解释分析。f.格式:每段中心句标黑或高亮。

       评分标准:字母评分制。结合例文,讲解。

       A:分类翻译+总述都有,中心句明确,举例规范,解释清楚,段落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B:两项作业都有:中心句不太明确,有举例,没有解释,段落间有明显逻辑关系。

       C:只有综述一项,缺少部分中心句,有举例,无解释,不分段。

       D:只有分类、翻译列表,或二项作业全,但个人综述源于网络摘抄。   

      讲:知识再输入:

       A.教师线上或线下一对一修改学生作业,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继续修改 

       B.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评与答疑   

     (2)讲—练—讲:掌握新知,训练综合分析、叙述、评价文献的写作方法

        讲:知识输入:文本细读《问孔》篇(选段),介绍作者东汉人王充的学术路径和当时的学术背景,启发学生思考《问孔》的实际意义,并评价王充的论述。

        练:写作输出:1.根据所学和上节练习,阅读《问孔》篇并试分析王充的论述。

       2. 教师提供《综述原始文献的问题自查表》和评分标准      

       讲:知识再输入:根据填表情况,分别指导,集中讲解共性问题。

     (3)讲—练—讲:掌握新知,强化训练综合分析、叙述、评价文献的写作方法

        讲:知识输入:文本细读《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介绍此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左传》一书的概况,及与孔子的关系。

        练:写作输出:1.阅读课文内容和《左传·周郑交质》、《左传·射王中肩,结合已学,尝试分析郑庄公这一人物形象。2.教师提供《综述原始文献的互查互改表》和评分标准

       讲:小组研讨:当三轮的作业(为避免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另外两轮的作业强度低于第一轮)经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的修改,当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本门课程的核心知识集群,及具备初级综、述、评的写作能力后,将准备小组专题研讨。

      (4)讲-练-讲:锻炼同学间的合作分工,强化训练综合分析、叙述、评价文献的写作方法

       讲:知识输入:作者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的社会伦理情况。

       练:写作输出:1.发布小组专题研讨题目:分析《红楼梦》中任意一位人物2.学生自行分组,微信建群,发布讨论文稿和ppt演示内容教师参与讨论,提出建议,小组修改。3.小组登台展示

       讲:知识再输入:教师讲评,提供小组内部自评表和评分标准。 

       2.3 创新效果:精准实现课程特点

       作为国内大学语文教程改革的代表人物,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在《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中这样表述大学语文的定位:高中语文训练基本字词句的表达和基本阅读能力,而大学语文不是这样,它是更高级的母语训练课程。本课程为大班课程,有96位同学,共完成3个独立小作业和1次小组综合写作,教师修改作业共208次,微信和邮件占150次,其余为纸质作业。

       3. 教师与学生互动故事讲述

       3.1 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通过作业的多次修改和反馈而形成良性互动,通过互动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话题的理解,以下是一位学生《浅析孔子之“学”》这份作业的写作与互动过程

作业修改邮件全过程:

图片3.png

 

图片4.png

 

注:“苓”为学生,“zhang_yiyi”为老师。

作业1稿:

图片5.png

  

作业2稿:

图片6.png

作业3稿:

图片7.png 

作业4稿:

图片8.png

       3.2 教学反思:

从上述作业不难看出,学生的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作业的完成稿也并非来自前一轮刻意练习的结束,而是整个写作训练结束后出现的。邮件中学生称第        3. 稿为最终修改稿,可能她觉得自己“饱受折磨”而有所放弃。期末复习时,重看此作业,又有了第4稿。整个作业最不容易完成的不是提炼观点,而是引文标注格式,要求每条原文都应标注,学生经常部分标注,未达到全部,可见“刻意练习”对学习者而言,心理状态、旧有的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因素。因此“纠细节小错”对改善语言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4. 致谢

       感谢北京化工大学教师培训中心和本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支持我在外进修交流,在2016年暑期参加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研讨式教学培训”活动,深受“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启发,非常感谢参会的西浦老师毫无保留地做了多次教学讲解和示范,也是本课程创新的动力源泉。 最后感谢编委会张晓军博士,为案例撰写提出的详细修改意见,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

 

参考文献

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PhD.K. Anders Ericsson)《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1

陈洪《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唐帼丽主编《经典新语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顶部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