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万玺,英国女王大学(QUB)访问学者,现任重庆科技学院(CQUST)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重庆市社科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专业研究员,重庆市考试院中职教师资格证考官,重庆市科协科学传播首席专家,重庆市互联网+创业市级评审专家,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研究员等。长期从事企业管理领域的教学研究。撰写教材专著多部,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项目30余项,是重庆市首门校本慕课《企业绿色管理》的负责人。教学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次,2016年荣获“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年度创新奖。2015年指导学生获得十四届挑战杯重庆赛区特等奖,全国三等奖,个人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
1.简介:创新实践的背景与过程
创新缘起:课堂是展示问题的广场,课堂是挑战问题的的赛场,课堂是生成问题的牧场,课堂是师生唤醒潜能、共同创造的时空,课堂应成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基地。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成了外教穆勒(Matt Muller)笔下的的惨淡情景:“中国的大学不像高等教育机构,更像是高考后的余生。闯过高考,学生劫后余生,在这里疗养。大学是好好休息的地方。……好比是高考后给自己放四年大假。……在这里教书也不像教书,而是一种灾难控制。”他发现中国大学有三种人:“一种是瞌睡君,一种是手机君,一种是发呆君。”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打瞌睡、玩手机、发呆,到底是老师讲课乏味、无用,还是学生不爱学习?答案可能是“都有。”为什么我们曾经热爱的课堂失去了鲜活的色彩,变得不再吸引同学,为什么我们的课堂需要强制手段来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互联网让地球变成了村,却为何让近在咫尺的课堂上的师生间的距离变得遥远。为什么我们不能采取疏的方式而是采取堵的方式,手机为什么不能因势利导变成学习的工具?如何进行大学课堂的教学创新?教师如何从知识灌输变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以上问题的思考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的缘起。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创新实践的中心任务。客观的讲,目前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其合理性,但是目前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体现为三大矛盾:第一,统一教学要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矛盾。在班级授课模式下,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安排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从知识传授的角度讲,这种工业化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获取最大的效率,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无法照顾到每个特殊个体,不能满足学习者学习风格的要求,例如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同一内容,有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而有的学生则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不喜欢教师的授课风格,但是教师又因为教学进度以及精力有限的原因很难重复进行讲授,学生的疑问长久不能得到解答,逐渐沦为“差生”。以此带来学渣与学霸各自相向而行,两极分化严重。而根据布鲁姆的理论,所谓的差生,只是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比其他学生需要的时间更长,如果给于他们足够的时间,并且必要的帮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
第二,单一的结果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方式与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之间的矛盾。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学习重在过程,考核不是目的的理念早已形成共识,但是,要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难以实现的,一些教师更多的是采取平时成绩甚至是考勤成绩与期末成绩加权处理的方式代替过程考核。高频次的作业布置与批改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而面对大量的作业,相当多的教师采取的是抽查作业或者学生互评作业的方式,作业已经失去了教学效果反馈的作用。即使教师愿意付出大量的精力去批改作业,但是由于人工的时效性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针对性的提出补救措施,至于实现个性化的辅导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教师与学生的重心都放在了考核结果本身,造成了学生对学习兴趣的缺失,由于缺乏有效的过程评价手段,学生的惰性心理得到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课程本身缺乏兴趣,被动学习,玩手机,打瞌睡,缺课屡见不鲜。第三,课堂灌输性教学方式与学生参与互动探究性学习需求的矛盾。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主要职责是向学生灌输标准化的知识,加上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课堂时间有限,师生互动有限,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即便是有互动环节,参与的也是少数几个优秀学生,而沉默的是大多数学生,他们很少发言,或者是教师点名后才会发言,他们缺乏必要的探究精神,怕自己的回答不够准确而影响同学及老师对自己看法,久而久之,便缺乏了参与的兴趣。以上现象,让人们不禁怀疑,学习真的发生了么。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想了很多办法,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小班教学,项目式学习,精品课程建设……但是收效并不显著,因为这些外部的变化只是外因,真正的内因,学习的主体的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学生的接受与参与程度是无法控制的,学生远远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进行根本改变,就必须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重新设计。具有独特优势的慕课以及后慕课时代的SPOC加上翻转课堂教学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与技术条件。
解决的教学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借助SPOC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育优势互补的问题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着重解决的教学问题如下:
一是如何应用在线课程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在线课程教学优势互补的问题。解决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模式不适应互联网原住民学习习惯所造成的诸如教学效率低下,研究性学习缺乏,学生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被动学习,学习效果两极分化严重,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的问题。
二是如何从微观层次回答,通过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改革,解决当前标准化的知识输出和同质化的教育教学,与信息社会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三是如何将精品视频公开课转变为MOOC课程进而转变为SPOC课程,解决目前视频课程建设中“重建设,轻应用,重拥有,轻共享”,师生受益不大,教学信息资单薄,教学效果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缓慢等问题。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第一,立足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课程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技能,紧贴绿色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多元化的慕课教学团队,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PBL),通过提供充分的资源,必要的平台,运用头脑风暴等方法,引导学生将问题情境转化为各种假设,并进行讨论和辩论,进行高强度、多互动、有创新、可共享的极限学习,培养学生高阶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变被动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第二,运用SPOC平台,创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满足数字化学习需求,打造SPOC平台。依托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资源中心平台与超星慕课平台有效保障教学实施,组织学生围绕多元、立体、开放的资源环境展开学习,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凸显育人本质,构建持续更新的发展型课程。以精品视频课为基础,重构开发《企业绿色管理》SPOC课程,创新课程内容,兼顾学生学习实践碎片性、学习空间多样性、知识建构主动性,加强教学内容模块化和相对独立性;课程微视频内容以主题引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几个方面构建知识点,每一讲一个主题,逻辑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帮助学生逐步提升。丰富活动设计,开展自主学习。课程以学案为活动载体,围绕企业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设计了大量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进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推动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
第三,着眼教育价值多元化,实施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集成技术手段,优化和变革课堂教学形态。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教学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学前分析、课程开发、过程实施与评价总结四阶段,以及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适用性分析,学习环境分析,ccaf+思维导图,学习诊断,分组分类,校内翻转课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九个环节,实施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如图1所示)。
图1基于SPOC的校内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多视角审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以翻转课堂为载体,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多元化的师生交流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线上知识学习和测验,线上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讨论、线下翻转课堂引导讨论、线下辅导与线上考试等线上线下(O2O)互动混合式教学,在弥补传统教学短板的同时,尽可能弥补在线课程的特有缺陷,强化育人功能特别是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过程:2013年的冬天,正是MOOC大潮在华夏大地汹涌而来之际,从英国刚刚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回来不久的我深刻的感受到这股潮流所蕴含的潜在的巨大力量,以及即将对教育教学生态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看了可汗的TED演讲,以及美国林地高中亚伦老师的翻转课堂实践。我更进一步确信,互联网+课堂形态下的MOOC结合翻转课堂为实现教育的真正公平,激发课堂活力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而初回中国对比伦敦环境治理今夕的喟叹,更是让我开始思考,面对环境问题,企业应该做些什么。于是在这个冬天,我开始策划实施《企业绿色管理》课程的前期战略规划与课程团队的组建。经过一年的紧张准备,终于与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课程的制作。并于2014年底成功上线超星慕课平台,面向全球开放。随后,我们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2013级的同学为主体组织了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并于2015年5月成功发出了课程的第一批结业证书,积累了初步的经验,目前已经进行了4学期实验。
2. 基于SPOC的《企业绿色管理》翻转课堂创新实践
针对如何应用在线课程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本科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焦点问题。抓住课程教学这一基本单元,在教育部产学综合改革项目、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各级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坚持“能力为本,资源为基,实践为桥”,以《企业绿色管理》慕课课程为试点,经过近3年的研究与实践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取得的系统性成果。
2.1 创新性
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用户体验思维,基于SPOC的《企业绿色管理》翻转课堂创新实践创新主要从课程内容与形式方面实现了创新。
跨界思维:视角延伸带来内容创新: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课程内容。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绿色发展成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五个关键词之一。在国家法律、规制的刺激下,企业开始将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的理念应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绿色管理(Corporate Green Management, CGM)应运而生,成为全球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长远未来。而发展的基本细胞就是企业,因此企业绿色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绿色管理》课程团队在率先关注企业绿色管理的话题,在梳理相关文献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系列前沿讲座的方式,由各专业有多年教学科研经验并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核心教师主讲,采取总论-分论-应用的结构开发出了《企业绿色管理》MOOC课程,教学内容紧贴时代背景与大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低碳时代的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用企业管理课程的2.0版本 去服务工业4.0,启发对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进一步追求,主动适应未来企业低碳绿色发展的需求。
多方共赢:互联网+翻转课堂形式创新:积极实践基于校本MOOC(SPOC)的翻转课堂的 “混合式”教学方式。实验证明, 基于校本MOOC(SPOC)的“翻转课堂”呈现出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有的优势,实现师生多方共赢。首先,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校本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过程是“线下”(面授答疑)与“线上”(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外观看视频,带着问题上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通过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资源中心互联网云平台,学习分解到非正式场合,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的无缝学习(U-Learning)目标,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机等连接互联网即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完成课堂学习,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安排进度,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师课堂,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其次,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更多担任起资源选择者和组织者,学习问题的解决者,学生需求的指导者的角色。教师通过学校课程资源中心云平台后台实时跟踪监测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有规律可循,教师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具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满足不同潜质的学生发展(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绿色管理》课程平台学习活跃度分析
老师更多的责任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和知识的构建,教师通过迭代思维,不断反思教学,从而使课堂教育更具有启发性、开拓性。对于师生双方而言,共同优势在于把时间分配到更有价值的教学效果本身。
2.2 影响力与普及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这样一个理念:“人类社会正在转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唯一的答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有这么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经过两年多推广应用,授课老师、学生普遍接受了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专业领域的知识,更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获得“终生学习”的“超能力”。教师通过迭代思维,不断反思教学,教学方式得到了有效验证,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
校内实践效果显著:一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获得提升。课程学生平均满意率为95%,选课学生涵盖理、工、管、艺、文、法等学科,学生普遍认为该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实践证明,教学模式具有普适推广性。部分学生在14届挑战杯中获得重庆赛区特等奖、国家三等奖的好成绩,实现了我校文管类作品的历史性突破,团队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62人次。
二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教学团队定期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师工作坊研修五十余次,团队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有了深刻认知,并衍生出一些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学生评教满意度平均在90分以上。学生对课堂教学实效性及培育学生能力方面,尤其表示满意。同时,《企业绿色管理》MOOC及课程团队建设获批2015年教育部产学综合改革项目(教高司函[2015]51号)[1],团队承担各类教改项目7项,出版课程DVD一套,课程上线超星数字大学,撰写教学专著1部,配套教材1部。
校外推广影响广泛:一是多家媒体纷纷报道。该成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被新华网、中青在线,中国社科网、搜狐网以及重庆市教委、学校、学院的官网多次报道。并进入中国教育报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公示候选名单,2015年11月10日,案例《重庆科技学院:《企业绿色管理》MOOC课程团队建设与实践》从全国各省市推选的20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中国教育报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全国180个)候选名单[2]。据不完全统计,两年间有关报道(包括转载)有50多篇,本实践的社会影响力也因此得以不断提升。
二是社会评价充分肯定。上海交大慕课研究院余建波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郭镜明教授等6位专家学者对我校企业绿色管理课程团队的教学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该教学模式获得了由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席酉民教授与利物浦大学副校长Kelvin Everest共同颁发的2016年度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唯一创新奖。阶段性成果获得首届泛雅杯全国教师慕课教学比赛二等奖,重庆市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重庆市第三届教育技术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是相关成果辐射示范。团队成员受邀在2016年科学出版社主办的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论坛,中国高等教育师资教育研究会与西安教育技术与网络学会主办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慕课建设研讨会作主题报告,涉及学校近200所。同时成果负责人还对长江师范学院、重庆市中职院校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并作为专家评审了重庆理工大学的慕课课程申报立项。
四是服务社会大众。该课程既满足了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在学习的需要,也进入了社区公众的视野,将绿色企业管理的思想传播到企业和社区公众,一方可以倡导环保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绿色管理。课程得到社区公众和企业的关注,有利于提升大学的品牌,树立教育的品牌。该课程着力实现了教学团队、学生、企业和社区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沟通,实现大学课堂和社会的全面对接。并利用重庆市石油与天然气学会的平台基于课程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3]。
2.3具体案例:以人力资源管理2013级为例
2013冬天,万玺教授开始策划实施《企业绿色管理》课程的前期战略规划与课程团队的组建。经过一年的项目式的紧张准备,终于与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课程的制作。并于2014年底成功上线超星慕课平台,面向全球开放。随后,结合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学模式,基于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资源中心云平台,以重庆科技学院人力资源管理2013级的48名同学为主体组织了第一期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并于2015年5月成功发出了课程的第一批结业证书,积累了初步的经验,目前实验仍在持续进行中。
图3第一期《企业绿色管理》翻转课堂教学总结会
2.3.1 教学内容与教学日历
该课程定位为经济管理类专业选修课以及学校文理通识选修课。课程周期分为长短两种周期模式,长周期可设置为8周,每周4学时,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也可以开设为短周期4-5周,每周4学时。学时,16学时 ,学分,1学分(第一期试点学时安排为16学时,采用校内翻转开放实验的方式进行试点,课内讲授14学时,考试2学时)具体的教学日历如下表1所示:
表1《企业绿色管理》第一期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日历
日 期 |
学生学习内容 |
作业截止日 |
教师安排 |
教师任务 |
3月18日(2学时) |
预备课:学习平台使用说明、完善个人信息 |
无 |
万 玺 罗 军 |
分配学生账号、布置观看视频、发布考核标准、注意事项 |
3月18日-3月24日 |
学生课外登录平台观看教学视频、提交1、2讲作业, |
3月24日中午12:00 |
万 玺 唐恩富 罗军 |
教师讨论区在线答疑 |
3月24日 |
学生查看成绩 |
无 |
万 玺 |
教师批改作业 |
3月25日(4学时) |
第一讲、第二讲辅导讨论 |
无 |
万 玺 罗 军 |
辅导教师现场答疑,讲评作业,开放第三、第四讲 |
3月25-3月31日 |
学生课外登录平台观看教学视频、提交3、4讲作业, |
3月31日中午12:00 |
罗军 黄启国 |
教师讨论区在线答疑 |
3月31日 |
学生查看成绩 |
无 |
罗军 黄启国 |
教师批改作业 |
4月1日(4学时) |
第三讲、第四讲辅导讨论 |
无 |
罗军 黄启国 |
辅导教师现场答疑,讲评作业,开放第五、第六讲 |
4月1日-4月7日 |
学生课外登录平台观看教学视频、提交5、6讲作业 |
4月7日中午12:00 |
尹文专 唐恩富 |
教师讨论区在线答疑 |
4月7日 |
学生查看成绩 |
无 |
尹文专 唐恩富 |
教师批改作业 |
4月8日(4学时) |
第五讲、第六讲辅导讨论 |
无 |
尹文专 唐恩富 |
辅导教师答疑,讲评作业,考试注意事项 |
4月8日-4月14日 |
学生复习准备考试 |
无 |
全体老师 |
随时在线答疑 |
4月15日(2学时) |
结业考试 |
无 |
全体老师 |
监考 |
4月16日 |
查阅课程总成绩 |
无 |
全体老师 |
阅卷,发布总成绩 |
4月17-4月22日 |
个人总结 |
无 |
全体老师 |
课程总结,撰写分析报告 |
分组辅导。为了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分为4组,指定小组长,每组配备一名团队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
2.3.2 考核标准
本课程的评价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课程视频(30%):本课程要求学员看完所有的52个教学任务视频,看完得满分100,单个视频平均分配分值。
(2) 讨论(10%):获取满分学生需要在课件的“讨论活动”中发帖和回帖的数量总共达50条及以上。只有参加课件中作为教学内容的讨论活动的发帖才能计入成绩。本课程每讲都会指定讨论题目,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参与,注意:只能讨论知识内容相关的帖子,牢骚帖子不算分,有灌水嫌疑的帖子不算分。
(3)访问数(5%):访问数达到150次,才能获得满分。
(4)作业(25%):每次作业包括11道题,共100分。本课程一共有6次作业。
(5)期末考试(30%):包括42道题,需要在60分钟内完成,仅允许尝试一次。
2.3.3 教学实施
2.3.3.1学习流程监控
学生在线上进行的所有的学习行为都可以在教师后台实现整个学习流程的监控:包括全部学生的平均学习进度、最快与最慢学习进度、单个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情况统计、课程访问量及其变化趋势统计,以及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产生的数据,等等。通过这些数据统计,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流程进行自动化的量化统计与监控。学习流程监控,包括教师监控和学生监控两个方面。基于线上学习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主要通过“统计”功能实现这两个方面的学习行为监控。如图4所示:
图4 《企业绿色管理》课程平台学习统计分析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以全体学生的课程学习概况统计为基础,主要监控全体学生的整体学习进度、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并能够查看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
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在统计界面,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课程学习总体情况、自己在每个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情况,以及自己的成绩排名(保护学生隐私,不显示其他学生的姓名)。
教师通过监控与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大数据,可以从大局把握课程的整体情况,并掌握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通过监控与分析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做好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等等。
下面,将结合《企业绿色管理》校本慕课选修学生方锦的学习行为,说明如何实现学习行为监控。主要通过教学视频观看监控功能、反刍比、章节统计和学习统计四个部分实现,(限于篇幅,仅举章节统计、学习统计功能)。
(1)教师方面的监控与分析
①章节统计
章节统计是以课程章节为索引,可以监控每个章节任务点点的总体学习情况。
图5 《企业绿色管理》章节统计
如上图5,点击“查看”在之后可以进入查看1.1.1章节的具体数据统计。(如下图6)
图6《企业绿色管理》章节反刍比
在这里,可以看到1.1.1章节的基本信息,以及每个 学生学习时候的反刍比。如图显示,大部分同学的反刍比在100%左右,方锦同学的反刍比达到567%,她看了这个章节的视频5.67遍,说明这个知识点对她来说,存在一定难度。
②学习统计
学习统计是以学生为索引,可以查看每个学生学习每个知识点的详细情况。下面以学生方锦为例,说明教师监控个别学生的学习行为流程。
图7《企业绿色管理》学习统计
在“学习统计”中,找到学生方锦,点击“查看”,可以看到关于方锦的个人学习行为所产生的数据统计。
视频观看时长
图8 《企业绿色管理》学生视频观看时长
如图8显示,基本可以看到方锦的《企业绿色管理》学习周期是从4月4日到4月16日。4月4日还在清明假期期间,这时候方锦也在学习,她并没有因为假期就完全不学习,这说明她是一个对学习有自己计划的学生;并且他的学习周期不算长。综合这两点,可以初步判断她可能拥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
个人学习章节统计
图9 《企业绿色管理》学生个人学习章节统计
从具体章节的统计显示,在选取的1.1.1、1.1.2章节中,方锦观看学习视频的反刍比比较高,1.1章节的视频看了5.6遍,1.2.1章节看了4遍。说明她的学习比较用功。虽然学习周期短,但并没有赶任务。
学习活动日志
图10 《企业绿色管理》学生学习活动日志
教师还可以查看学生的讨论记录。方锦在讨论区发表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帖子。
学生成绩查看
图11《企业绿色管理》学生成绩统计
教师成绩管理中,可以查看学生成绩。在这里,可以看到方锦的成绩权重当中各项分数都比较理想。
根据前文分析,从方锦开始学习的日期、学习周期初步判断他是一个学习有计划性,并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他较高的反刍比可以知道他学习非常认真。最后的成绩显示,前文当中基于方锦的学习行为数据做的判断是具备合理性的。
(2)学生方面的监控与分析
① 课程总览
在方锦个人的统计界面,自己的各项学习情况在课程总览中直观呈现: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时间总计、课程考核办法、以及自己的学习进度。系统的统计及时向学生反馈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学生做好学习计划安排。
②学习统计
学习统计中,方锦可以查看到自己学习每个知识点的详细情况,以及个人成绩排名。
视频观看时长
图12《企业绿色管理》学生端视频观看时长
这个部分与教师统计界面当中显示的相同,方锦可以看到自己每一天的学习时间,自己的整个在线学习周期等情况。
学习统计
在这一部分当中,主要显示了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排名。包括学习时间累计排名和成绩排名。在这个统计当中,虽然能够显示具体成绩和排名,但学生只能看到自己的信息,其他学生的排名不能查看。这符合了学校保护学生隐私,不公布成绩排名的普遍做法。
图13《企业绿色管理》学生端学习情况排名
如上图13显示,方锦可以看到自己在学习时间的排名,她的线上学习时间排在第四位,比较客观的位置。换而言之,也是线上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
同时,方锦可以查看自己的成绩排名。与老师界面不同,他看不到其他同学的排名,但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成绩在全体学生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2.3.3.2线上指导
课程主讲老师每天固定时间在线上指导学生,为学生解答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同时与学生参与课程及时互动讨论。
2.3.3.3面授指导
面授时间主要由各主讲老师对每讲重要知识点进行集中辅导答疑,并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巩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2.3.3.4 辅助教学手段
为了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课程组应用了各种常用的信息化手段进行交流.例如,课程组建立了课程交流QQ群,通知相关消息,并进行在线的实时讨论。
图14《企业绿色管理》学习QQ群
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要求同学进行关注,推送各种课程相关的信息。
图15《企业绿色管理》微信群
2.3.4 教学效果
经过第一期实验,教学效果超出预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带给了更多的惊喜与思考。
2.3.4.1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高,线上线下互动热烈,学生课前学习在线教学内容,课堂上积极讨论,课外在线下继续讨论,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性思考,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初步形成。课程运行当中,万玺老师以及其他老师主要通过平台的讨论区与学生交流。在课程讨论区讨论总数达到1358条,互动热烈。
图16学生论坛互动留言
2.3.4.2学生成绩分布理想
图17 学生成绩结构分布图
如上图,可以通过饼状图看到课程的成绩分布情况。其中能看出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在80-90之间,百分比达到57%。外加90分以上的百分比,即为63%。换言之,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是在认真学习,成绩低于80分的同学,他们失分的主要情况在于平时不够努力,与传统考试结果导向型评价不同,SPOC的学习更多的是考察学习者平时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更注重形成性评价,例如论坛讨论、作业提交的及时性(作业一旦过了截止时间,将不在计分)观看视频的积极性等方面。通过系统大数据的记录,使同学意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更加努力学习,同时通过系统自动记录以及自动批改作业、阅卷等功能,教学反馈更加及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劳动负荷。其关键价值在于通过SPOC平台功能,使教师能够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法,将有效的时间分配给更有价值的教学本身。
2.3.4.3学生评价较好
在《企业绿色管理》结课的时候,对于课程评价的学生评价部分,是平台自带的评价系统。“星级评分 + 文字评价”组成,主要反馈的是学生对于课程的综合性评价,同时突出学生的个性。
(1)平台统计
图18 学生对课程的星级评分
平台统计显示,共有48人参与课程评价,评分为4.5分(满分为5分)。据统计,有效文字评价达到95%以上。随文附上几条截取的学生评价,如下图:
(2)对课程较高的综合评价
图19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多的学会了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个性化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小结
《企业绿色管理》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其中的艰辛何可胜道哉。虽然我们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还不够强大到与国内著名高校的商学院比肩的地步,但正如罗素所言:“人的真实生活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于美的创造和瞑想”,教学领域我们可以异军突起,形成特色,我们要敢于开拓学科的交叉领域,毕竟浅尝辄止也比裹足不前更有意义,世界上有成就的人都是能放开眼光找他们所需要的境域的人,要是找不着,就去创造。我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信息技术将会使大学的课堂更加个性化,我们的课程乃至学科发展终将会迎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一天。
4.致谢感言
感谢教育部产学综合改革项目(项目编号:CX2015ZG18);重庆市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43079);重庆科技学院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13);重庆科技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644);重庆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J201504)对本研究的支持。
[1] 《企业绿色管理》MOOC及课程团队建设获批2015年教育部产学综合改革项目(教高司函[2015]51号),(相关新闻见重庆市教委网站新闻报道,http://www.cqjw.gov.cn/Item/17036.aspx)
[2] (相关新闻见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china/gnxw/201511/t20151110_642570.html,以及《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10日第3版)
[3] (相关新闻见重庆市科协网站报道http://www.cqast.cn/htm/job/jobkxpj/2015/0518/3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