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际化的三个层次与实现路径: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探索

席酉民,张晓军 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215123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大学国际化指大学跨越国界行使其功能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活动的形式、频度和内容都有差异。按照汉德维特(Hans de Wit)的说法,主要经历了“大学的国际维度”、“大学的国际教育”和“大学的国际化”三个阶段[1]。现在,大学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各个国家和大学都制定了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以争夺未来高等教育的制高点。然而,深入推进大学国际化,必须建立在历史的视角和充分理解大学国际化本源的基础上。当前是一个大学反思的时代[3],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通信与网络革命的影响下,大学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功能、形态等,而大学国际化为这种反思和大学的变革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本文首先通过回顾大学国际化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成果总结大学国际化的发展规律,然后基于规律和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未来大学国际化的需求,并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案例分析如何以大学国际化促进新世纪大学的改革。

        一、大学国际化的历史规律

        1.大学国际化的特征随着历史阶段的变迁而改变

        笔者从主体、动因和作法三个方面对大学出现以来的国际化历史作了回顾(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大学国际化的主体,动因和做法都有显著的差异,这一规律充分说明,大学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互动。一方面,历史环境决定了大学国际化的特征,每一时期历史的主导者和主导思想塑造了大学国际化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指出,历史以来,大学都是各个时期思想的堡垒,是社会先进思想的发源地和传播者。

        总体上看,大学国际化的演进历史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大学成立之初,学生和教师的跨国流动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播;民族国家的地位上升后,大学变成国家的工具,因此大学的国际化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实现国家的利益;工业革命使得科技水平日益重要,大学转而成为知识创造中心,大学的国际化又承担起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本国科研水平的重任;近年来,大学和国家成为国际化的双重主体,大学国际化承担着更多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国家致力于通过大学国际化推行本国的政治、文化理念,大学则通过大学国际化吸收优秀生源,增加经济收入等。然而,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大学国际化活动并没有对时代的需求做出很好的回应,因此亟需探索能提升大学国际化深度和广度的策略。

表1大学国际化随社会历史阶段的变化

时期

中世纪

基督教改

工业革命与

世界大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化的主体

大学

教会、大学

国家

国家、大学、市场

动因

知识传播

传教、知识传播

科学技术进步;

政治斗争

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科技等多重动因

 

 

 

 

 

 

 

 

 

 

 

对大学的控制很少

天主教、新教以及更正教等多教派的共存使得附属于教派的大学也开始教授不同的思想和内容,宗教的分裂导致了大学的普遍性降低、影响范围缩小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援助。如派遣高水平的专家、接受留学生以及技术援助等

发达国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大学质量,签署合作项目,完善法律法规,更新理念,完善对留学生的服务,强化市场意识

欠发达国家:大学治理改革,国际化战略,师资引进,强化外语教学

广泛吸收国外的教师和学生

受教会领导

受国家领导

发达国家:促进国际交流,跨国办学,校级合作项目,开发海外课程

 

        2.大学国际化活动随着大学功能的完善而丰富

        大学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学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基于大学所提供的强大功能,连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截至目前,大学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包括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跨国界知识传播),科学研究合作,以及培养国际视野的人才,这些活动主要是以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为基础的。大学国际化活动的历史演进也表明,正是一次又一次大学功能的完善,不断丰富了大学国际化的形式和内涵(见表2)。

        高等教育的最初功能是传授知识。1985年英国学者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指出:(近代以前),大学的活动与知识的传播及掌握相关,而不与新知识的探索及获得相关,也不与简单的生产相关。大学成为各门专业的中心,成为研究古典文学的中心,成为神学和哲学辩论的中心。在这一时期大学国际化的行为也多是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间的知识传播活动。19世纪以前,大学的国际化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人员的交流展开的,活动形式相对单一。

        19世纪末,德国的洪堡等在柏林大学进行改革,提出以大学为研究中心的思想。洪堡于1809年创立柏林大学时即设立了系和研究所,强调哲学和科学,倡导研究生训练、教授和学生的自由。这使得德国大学在19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新型教育机构之一。重视科研的思想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吉尔曼于1876年成为新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该校成立伊始即是一所侧重于科学研究的研究生院,从而开启了美国学校注重科学研究的先河。自此之后,大学的跨国活动又有了新的表现,国家和高校间的科学研究合作出现,并逐渐成为大学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威斯康星大学是另一所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赠地学院,它以“威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服务社会的基本途径包括人力资源培养、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发动大学教授服务于州政府,参与决策与管理工作,发动大学专家充当巡回教师,到农村、工厂指导工作。建立在这一功能基础之上的大学国际化活动主要有国家间的跨国援助和高校对外国政府和企业的服务项目。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些活动也成为大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并认为是新时代大学的第四大重要功能。而文化传承的关键,除了继承和发扬地域性文化以外,更重要的是探索融合多元文化的策略。例如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教师和学生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如何让来自不同文化中的人员在一起工作变得非常重要,大学在这个方面具有广泛的探索空间。

表2大学功能演进带来大学国际化活动的增加

大学功能的演进

教学(大学产生)

科学研究(19世纪中期)

社会服务(20世纪初)

大学国际化活动的增加

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知识传播

国家间和大学间的科学研究合作,留学生的科学研究增加宗主国科研实力

国家的教育产业化通过留学生学费拉动经济增长;提供技术和知识援助

 

        二、当前大学国际化的环境特征

        当代大学生存背景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通讯与信息革命,这些社会发展趋势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冲击:

        (1)经济全球化要求应用型和商务人才具备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全球化不仅使世界各地的企业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引起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跨国企业盛行。在这样的时代,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商务人才,就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情况,在解决问题时能从全球的范围出发考虑方案,要适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生存。因此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遇到了挑战,如何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是大学面临的一大挑战。例如,2005年,韩国LG公司打算在中国扩张业务,却寻找不到足够了解中国的国际化人才,不得不为了培养精通中国的专门人才,在公司内部成立大学“培养中国专家”[4]。

        (2)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与知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未来社会的形态将会围绕知识的生产、转化和转移来重新构建,如终生学习理念的出现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等趋势已经证明知识的未来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大学作为重要的知识组织,需要探索如何通过全球范围内的互动融入未来社会并成为其中的重要一员。

        (3)人类生存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要求人才具有更全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由于培养模式的差异,东西方大学培养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特征,一般来说,西方培养的人才精通规范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善于处理确定性较强的问题;东方特别是中国培养的人才注重艺术性和自我修养,更善于处理模糊性的问题。在当前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提高,单纯运用西方或东方的思维都不能有效地应对所有挑战,因此,需要将东西方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培养具有更全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4)远程教育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手段,满足了那些需要与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保持同步、工作地点变动大的专业人士的要求,使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并根据需要选择课程。这一趋势对传统大学的挑战是,当网络教育日益兴盛,如何更好地利用实体的课堂体现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大学如何通过塑造创新的文化氛围、研讨式的互动教学、构建超越传统的大学形态以及充分利用实体大学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都需要认真反思。

        上述四个需求的共同特点是,时代的变化对人才的新要求需要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国际性,要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自己的教育资源。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经济、创新的全球化与人类生存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融合国外先进的培养模式。其次,科学研究的集成化、周期变短以及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化要求大学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注意关注国际最新研究动态,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团队。

        要满足这些需求,大学只有一种选择:国际化。首先,大学可以通过国际化活动,更好地探索文化融合的重任。其次,大学国际化可为新时代大学的反思和变革提供有效的视角。如杨德广认为,大学国际化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竞争中提供人才与科技优势,成为制胜源泉和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5]。不过,大学要提升国际化水平,需要突破当前仅从要素配置角度国际化的模式,从多个层面探索国际化的新途径。

        三、大学国际化的三个层次: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探索

        可从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层面来系统理解大学国际化(图1)。输入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设施等要素层面的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探讨最为广泛的领域;培养过程涉及大学的育人模式、管理体系、信息支撑系统以及文化氛围等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机制;输出则主要指培养目标层面的要素,如对毕业生的诉求,对研究成果的期待,以及社会服务目标等。后面的两个方面在现有的大学国际化理论和实践探索中都不多见。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为一所新兴的中外合作大学,拥有探索国际化新模式的独特优势,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从三个层面推进国际化的可行路径。

图1大学国际化的系统理解

        1.要素层面学生、师资、教学活动的国际化

        输入要素的国际化是理论和实践中讨论最多的国际化途径,主要表现在学生、教师、课程以及设施等要素的多元化。传统的国际化模式即通过招收国际生、师资全球招聘、课程国际化等策略来提高国际化水平。由于已有理论和实践界对此讨论甚多,此处不做详细论述。需要指出的是,要素层面的国际化,不仅需要关注如何提升多元化水平,也需要思考如何实现多元的和谐共存。异质同构是西交利物浦大学遵从的理念,即追求要素的异质化,也关注不同要素之间共处的规则,这样才能达到有序,才能可持续发展。

        2.机制层面大学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大学管理、校园文化的国际化

        (1)大学理念:打造科学共同体,帮助学生实现“三个转变”

        鉴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与通讯革命及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影响,学校的目标是打造科学共同体,让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国籍、不同个性的人群可以通过课堂、研讨会、研究项目、日常聚会等相互碰撞,产生新知,刺激创新,训练能力。针对中国学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形成的习惯,通过在全球整合资源,创造平台帮助学生实现“三个转变”,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不良习惯,以充分释放其潜能:一是从孩子向年轻的成年人再向国际公民的转变。西交利物浦大学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把学生看成“年轻的成人”,“成人”是希望每个学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学会独立选择、自我管理、终身学习和判断社会是非,走出学校就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从小到大应试教育使得中国的孩子没有长大成人,因此大学称他们为“年轻的”成人,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扶持,强调成人的责任,又强调学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例如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个人导师、校外导师、学友导师。为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校“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追求,学校提倡“学生上前一步,家长退后一步”,鼓励家长将学生学业和生活中的问题交由学生自己处理,新生报到时,请家长不进入现场,全程由学生自行处理。为了更好地实施学生自治的理念,学校开设自我管理课程,专门帮助学生规划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和机会,尽早地领悟如何过好大学生活。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学习知识、训练能力,而且提高素养,成长为有责任、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世界公民。

        二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最终变为研究性学习。学校鼓励学生在学习社区内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首先,学校借鉴英国传统的小班授课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帮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培育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形成了兴趣导向、互动教学、主动学习的培养体系。其次,学校强调培养学生学习、获取、整合和使用知识的能力。不是把知识拆分教给学生,而是展现完整的知识体系,告诉学生它的意义和作用,基本的技术和逻辑,怎么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背后的方法论和哲学,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相关资料,学生自己利用课前大量的资料查阅和课后的小组活动、项目来学习、体会和实践,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怎么寻找、整合和利用知识,增强了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执行力。三是从盲目的或无目标的学习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学习,再通过人生规划激发其不断提升的内在动力。学校在入学后鼓励学生广泛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其次,学校提供学生按兴趣学习的条件和氛围,例如统一按照大类招生,在入学时并不固定学生的专业,在学习期间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切实保障学生能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再次,鼓励学生规划人生或追梦,以激发和释放其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为了帮助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转变,学校成立了一年级教学委员会,专门负责一年级基础课的设计和实施,围绕促使学生尽快转变开展工作。

        (2)“五星”育人模式:通过“三种研究”,培养学生“三个体系”

        西交利物浦大学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五星”育人模式,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养体系、教育策略和支撑系统五个方面。学校提出通过“三种研究”提升学生的“三个体系”。一是研究性学习。学校不提倡学生仅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而是运用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研究的过程拓宽视野,积累经验。二是研究性教学。学校重新定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打破传统课堂中以教为主的方式和教师的核心地位,认为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设计“问题”,然后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工作由学生自觉完成。因此,教师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和辅导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三是研究性工作。大学在领导和管理中不断探索符合知识组织发展的领导和管理模式,在治理层面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良性互动的机制;管理层面构建网络式组织结构;运用和谐管理理论作为管理哲学和方法论。为了加强职业精神和服务水平,学校提出了MBAR2管理工具和TIPS-H2行为规范。MBAR2是指目标管理(MBO)、基于预算的运行管理(BCO)、工作重要性分析与角色互换(ABC)、结果导向管理(RBM)和日常性案例分析(RCM)等管理技术;TIPS-H2是指团队合作(Teamwork)、大胆创新(Innovation)、专业服务(Professional)、真心诚意(Sincere)、善待他人(Hospitality)和快乐工作(Happy)。

        (3)营造学术社区,构建“三种生态”

        学校努力将自身营造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一是构建“自然生态”,实现大学的物理校园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大学在大楼建设中提倡环保理念,采取能源节约措施和技术,并向学生和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理念。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努力构建促进知识传播、转移和发现的“知识生态”,使之成为知识传播、转化和发现的平台。野中郁次郎等(1995)曾在知识管理研究中提出“场(Ba)”的概念来描述知识传播与发现的场所[6],西交利物浦大学通过制度、机制和文化的塑造,形成这样一种“场”,促进知识的发现和流动。如建立开放式校园,加强学者之间的互动网络,大学教学与研究的虚拟化,以及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实验等。此外,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有广泛的互动,因此努力与其他社会组织(如政府、产业界组织)共同构成“社会生态”。学校与其他组织构建一定的互动和联系,并通过这种互动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换,如学校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共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众多企业建立联系推进人才培养和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与其他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这种交换关系推动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与共生共荣。

        3.功能层面促进大学及其师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和影响

        功能层面的国际化注重大学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西交利物浦大学强调大学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科研成果对人类生存面临严重挑战领域的贡献,以及大学发展对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推动。

        (1)培养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的人才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在遵循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诉求的基础上,一方面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等时代发展趋势对人才在复杂、快变、不确定和模糊的新世界中生存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先天的国际化优势,整合中西方教育培养学生应对新世界挑战的优势,探索而成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认为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应有三个方面的收获:知识、能力和素养(见表3)。这三者包含了学生在全球化时代健康成长所需的各种核心要素,超越单纯灌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做法;不是将学生罩在保护伞下远离社会,而是让学生了解真实世界中的好与坏,并通过学校教育提升他们在真实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至关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处世智慧。

表3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育人目标

培养目标

知识体系

能力体系

素养体系

时代对大学育人的新要求

学生应熟悉国际规则和异国文化;

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生存的知识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人才竞争力;

知识经济中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信息时代的生活能力

多元文化交互中的世界观和伦理原则;

知识经济中的价值观

大学的优秀经验

西方

通识教育,强调科学思维和规则意识

创新性、批判性、主动性、合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人文精神

中国

专业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和艺术性

知识获取能力、语言能力

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育人目标

生存与自我管理的哲学与智慧;在国际企业实习经验及国外生活经历;艺术与技巧培养;科学训练与知识获取;技术培训与工具运用

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扎实的整合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主动的态度和坚实的执行力;积极探索与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互动合作的精神与行为能力

核心思想:快乐生活、成功事业;核心价值观:创新和贡献;核心目标:提高人类生存能力;核心伦理原则:和而不同;核心世界观:全球视野与练达

 

        (2)探索世界高等教育新模式

        面对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和通讯革命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知识传播、创造和转化的意义日益重要,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要求大学在更加广泛的地域、文化情境中开展这些活动,信息和通讯革命则要求大学运用新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要求大学在进行知识的传播、创造和转化的过程中,与自然、社会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影响客观要求大学必须深入探索,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形态、功能和组织方式,通过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变革背景下,面临着更严重的挑战,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育人理念需要调整;从计划体制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大学治理和资源配置方式需要调整;大学从行政官僚体系到知识型组织的演进,组织结构与管理行为需要调整;教育从知识传授到素质能力提升的变革,育人模式和培养方法需要调整;大学从书斋式到面向实践的趋势,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需要提升。这些趋势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首先需要肩负起在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领域的研究工作,其次还要顺应科技革命对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影响,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并深入探索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价值观和模式。同时,大学也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考适合未来的大学形态。我们认为,未来的大学更可能是营造一个科学社区,不同背景的人群在社区中自由互动,各取所需,而大学的功能就是制造氛围和平台,为社区的人群提供机会,最终形成自然生态、知识生态和社会生态[3]。

        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为我国首家强强联合以理工管起步的国际合作大学,在建校伊始就决定为国家乃至全球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进行积极探索。因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非常重视战略研究,从国内外情景分析明确我们的办学目的,从合伙人和利益相关者分析理清我们办什么样的学校,从危机与机会、优势与劣势分析找准怎么办学,最后明晰学校的愿景和使命以及怎样实现之的战略途径和过程。学校定位于研究导向,主要目的是高水平办学需要高级国际人才,而研究活动是高级人才生存的必要活动,另外只有研究和育人互动,才可能培育适应未来挑战的国际人才;学校定位为国际化大学,这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有利于整合全球教育资源突破我们习惯和文化上的种种羁绊;强调独特,是因为这样才更有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通过几年的探索,大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大学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做法[7],在国内外的大学中形成了一定影响。

        四、小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和通讯革命的不断深入,大学亟需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形态、功能、定位等,以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国际化为大学的反思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并可作为大学发动变革的一种途径。大学可以通过要素层面的国际化,追求异质同构的要素组合,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形成秩序;通过机制层面的国际化整合东西方优秀的大学理念和实践,创造更先进的育人模式;通过功能层面的国际化将人才培养对准世界需求,并以自身的探索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高层次的大学国际化并不是简单照搬他国经验,而是根据人类经验和实际情境,探索适宜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Hans de Wi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2001.

[2]Clark K.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earning and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purposes of higher education:Two'Laws of Motion'in conflict?[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0,25(1):5-22.

[3]席酉民,张晓军.新世纪大学的反思与发展趋势[C].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02-516.

[4]朝鲜日报.LG化学成立“培养中国专家的大学”[N].2005年4月10日.

[5]王颖.近十年大学国际化问题研究趋向[J].高教研究,2008,3:47-50.

[6]野中郁次郎,竹内高弘.知识创新型企业[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7]席酉民,张晓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探索实践与经验[C].收录于林金辉主编,“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办学、依法管理、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6:82-96.

Three level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The exploration of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

Xi Youmin, Zhang Xiaojun

Abstract:The idea and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have been transforming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reformation.Therefor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a substantial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However,theories and practice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mainly focus on internationalizing components such as student,staff,course,and facility,which can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globalized context of university.By a case study of Xi’an Jiaotong-Liverpool University,we propose t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should pay much attention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other levels including mechanism level and functional level except for component level.

Key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component;mechanism;function

顶部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