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介绍
6月21日上午,“创新者说”首场重庆线上活动《“创新者说”X重庆:渝说渝来劲——高校教师教学创新那些事》圆满举行。来自重庆高校的六位嘉宾与全国高校的教学创新爱好者们在线共论教学、畅谈创新。
从教学创新的动力说起,寻找教学创新的方向、支持因素,最后探讨教学创新如何与科研进行有效融合,近250位来自全国高校的教育从业者们参与了这场生动的线上讨论。活动中,六位嘉宾通过分享自身教学创新经历,为更多教学创新爱好者们带来了深度接触优秀实践,深入了解、学做教学创新的机会。
聚焦话题
1. 创新者的动力:创新者的动力是什么?教学创新热情来自哪里?
2. 创新者的方向:如何使创新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性?
3. 创新的支持因素:如何取得学生和学校等利益相关方的支持?
4. 创新与科研的结合:教学创新与科研如何有效融合?
活动内容
创新者的动力是什么?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王宁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她对“教学创新者的动力”这个话题的见解与经验。
她认为,教学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即你(学生、同事、学校的正向肯定)、我(内在驱动)、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需求)。
王宁老师分享了自己接触网课及开始教授网课的过程,她认为网课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及老师灵活安排上课时间,二是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王宁老师很早就涉猎了网络教学,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在那个时候,网课就在学生之间掀起了不小的学习热潮,学生还会把她的网课放在网络上分享。
基于网课的经验,王宁老师提出了“三位一体”立体课堂建设,让学生能够在一种愉快的、浸入式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自发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三位”指的是课前、课中和课后,王老师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讲故事、做游戏、开圆桌会议,在课后给学生做分享、录播学习、直播答疑、公众号加持的方式扩充学生的知识量。
来自重庆工商大学的梁新元老师对“创新者的动力”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动力来自于对教师的感恩、对学生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关怀三个方面。
如何使创新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性?
“教学技术是因素,教育的核心是人。”来自重庆师范大学的陈娟老师从自己的执教生涯说起,分享了其中的三个转变。
1. 教学策略:从知识型转变为思维型
教学不是单一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其中引导学生思考,聚焦到思维的启迪上。
2. 教学关系:从权威崇拜到合作共赢
教学关系的转变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合作共赢的姿态共同成长。
3. 教学组织:从班级授课到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陈娟老师用几个短语概括了她对教学创新方向的解读:
现实意义——聚焦当下实际
社会性——着眼未来发展
重庆大学的任星欣老师讲解了如何获得教学创新工作开展关键人物的支持。关键人物通常指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系主任等。关键人物的需求是教学创新举措有成效并能规避风险,因此,教师要使得教学创新的成果有效化、可视化。
那么,如何获得学生的支持呢?这需要老师理解学生的需求。而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可以简单概括为成就感、荣誉感,教师需理解每位学生都应当被关注、被尊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肯定学生,打造学生的“高光时刻”。
总而言之,获得学校和学生的支持切忌从教师出发,而是从学生出发,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 整体设计,逐步升级迭代
2. 创造“高光时刻”,促进正向激励
3. 创新效果的可视化与成果化
教学创新与科研相融合
重庆工商大学的张驰老师首先抛出疑问:为什么要教学创新?有效学习的标准是什么?
他认为,教学创新是基于学生专注力不高等课堂问题而产生的迫切需求。张驰老师曾通过奖励刺激学生考试得到高分,可这也引起他的反思:在学生取得高分的过程中,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学习?学生学习了知识点不代表他们学会了如何把知识点应用于实践中。
科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建立方法、赴以行动。张驰老师指出,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目的是“授人以渔”,教学生如何使用学到的知识,如何用认知模型去思考科研方法的基本逻辑: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严密的思维逻辑。
所以,教师需走融合路径,即从课堂模式、活动、成果、内容四个方面去进行融合。
活动过后,“创新者说”讨论群中的老师们就此次线上活动给予了积极反馈,尤其是正在做教学创新的老师们,他们认为这次活动从实际问题出发,从实践层面为他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灵感,也进行了答疑解惑。
自“创新者说”活动创办以来,西浦ILEAD已经走过了大连、郑州、天津、武汉、西安、成都、昆明等城市,洒下一颗颗教学创新的种子,与当地的老师们共同建立起一个个有温度的创新者家园。
在严峻疫情的当下,为了更好地响应疫情防护政策、确保创新者们的安全健康,“创新者说”的活动暂时调整为在线直播的方式。同时,这也打破了参与者们在地域空间的屏障,为更多创新者、更广泛的优秀理念与实践的碰撞带来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