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时代的中国大学3.0:过去、现在和未来 | 嘉宾分享

2016-07-25

WeChat Image_20170805114920.jpg

年会嘉宾分享:高等教育的创新年会落下帷幕,嘉宾演讲精彩纷呈。ILEAD将带您与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研究学者、大学领导者、政府教育官员、行业领导者共同遐想未来大学。


   

李军教授

微信截图_20170805115241.png




李军教授: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香港教育研究学会会长,前香港比较教育学会会长,曾分别指导由世界大学联盟研究发展基金赞助的“世界一流大学出版社和研究水平的关系”,“反思高等教育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使命”课题。下面是李军教授的分享内容:



《全球时代的中国大学3.0:过去、现在和未来》




长久以来我心中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源自于西方主流学术界、高等教育界的一种传统观点,在我看来是一种偏见的观点,他们认为当今世界大学的模式普遍偏向欧美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非欧美、非英语国家的大学模式持否定态度。这一观点在国内一些同行中也获得了认同。有些人认为中国大学都是学西方,尤其是清末以后改旧制的学校为新式的学堂,中国大学基本是西方模式了。这个问题从我在八十年代初刚进入大学学习就一直在思考,我们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模式?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杨东平教授在报告里特别提到钱学森之问,讲中国大学好像培养不了杰出人才,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这也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那它到底是不是一个问题呢?或者说第二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很类似的伪命题?我们不能因为钱先生是大师就盲从,这是就第二个问题我想回答的。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中国的大学它是有自己的一条路,那么中国大学的模式到底有哪些特征呢?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反思是什么呢?


这是三个很简单的部分:第一是历史,要研究现状就不能隔离历史。第二个是现代,Modernity在英文里面的意思是有过程,有变化的,有动态的概念,而不完全是一个时间概念。第三个是Prospects,就是中国大学将来的路在哪里,这个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中国大学如果说正在成长,或者说已经成长并有自己本土模式的话,那么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可以为世界文明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我想这也是大学基本的功能。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大学的历史。大家都知道西方大学历史的产生差不多是在公元十一世纪左右。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度,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所以从大学系统建立开始算,我们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非常系统的、完整的、延续下来的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点作为中国文化里核心的部分,就像西方大学史里边讲到的,西方文明里边很大的一部分贡献是由西方大学所贡献而来。中国大学在历史上是不是也发挥了类似这样的作用呢?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古典形态官方学院是值得我们深入讨论的,它具体有哪些核心特点?有哪些是可以学习和继承的?改旧式学校为新式学堂这个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把它形容为中国大学1.0版本。这个概念是从研究计算机的专家那里得到的启发,可以让我们看到它演化的过程。提出中国大学3.0不是我拍脑袋想出的什么新鲜概念,我的用意就在这里。


微信截图_20170805115253.png


顺便提一下,中国大学的发展在历史上是和科举制度一直密切相连的,尤其在唐代以后。在座同事可能心里会犯嘀咕:科举害了很多人啊,现在还有人高考考不好去自杀的。这些是它负面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它在中国历史上为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方式,这是值得肯定的。


我是一位比较教育学者,所以喜欢从比较中看问题。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在开罗,它创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宗教的经典,这是脱离于政府的。中国大学产生的根本点在哪儿呢?是政治,是为国家政治服务。原东京大学教授金子元久(音)教授就提出,东亚大学是政府的一部分,附属于政治。这就是中国大学和西方欧美大学在根本点上不同的地方:历史的源头。

 

中国大学1.0的一些基本特征有哪些呢?第一,钱的来源是政府。第二,管理是政府的行为,如果在中国大学系统提出要“去行政化”,我觉得是痴人说梦。课程是汲取了儒家经典而来,它的毕业生就业是怎么样的呢?基本去做政府的精英管理人员。“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的传统。

 

大家不要忽视这一点,我前面解释的一个现象,是不是说就要在官府系统下去生活呢?中国大学的传统还有另外一面,这一面跟欧美现代大学是很类似的,就是它有相当自由的地方,这就是书院。书院的产生从唐代开始,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到清末的时候虽被废除,但实际上现在还有大学办得像书院。举个例子,香港教育学院现在更名为香港教育大学,它的特点就是远离城市的喧闹,远离城市是一个静心读书、研讨学问的地方,它相对自由。你要问什么是大学自制?只要看一下书院,就不会怀疑中国大学的特点了。书院的特点不用我讲很多,其中课程教学方式都相当的自由和开放。

 

清末时的改学制就变成了中国大学2.0。中国在上个世纪发生的变化是走向现代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我们确实是学习了西方现代大学模式。中国学习西方过程中,最早是向日本学习的,个人觉得这是中国近代改革家们聪明的地方。中国最应该学习的不是美国,不是英国,反而可能是日本。因为日本在学习欧美方面是积累了相当成熟经验的国家。2.0要强调一点是它是为政治服务的,它是国家复兴大背景下产生的,包括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最早是中西学堂,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

 

要划分中国大学2.0版本,它的历史虽然不是很长但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与整个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发展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大家可以看到在最后一个阶段,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是1949到1998。有人说中国现代大学都是西方大学的模式,实际上你看中国大学2.0的时候,很清楚的是政府主导,这些都是没有什么变化,而这正是我要讨论的地方。

 

中国大学3.0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它有三大运动同时展开。一是一流大学运动。二是大学扩招,并且这个扩招不像美国、澳洲、英国,它是急剧的,短时间的,中国大学招生录取率就进入大幅度的跨越了。第三是国际化,这一点,中国大学现在取得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

 

中国大学3.0到底是我想出来的概念,还是确实在中国大学中已经展现这些特点了呢?我想请大家看一组图片,这是西安外事学院,我去过很多次。大家看到以后想到的是什么?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个英国的大学。这张照片是黄河科技学院,是最早的民办私立本科院校,看到这张照片会联想到什么?你可能会想到日本。每一张照片都是这所大学的领导人推荐给我的,他认为最能代表文化的东西。


微信截图_20170805115302.png 

早在9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就提出来用西方大学的概念来形容中国大学是完全不合理的。现在大学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类,Type A是欧美大学模式,从教堂里分离出来跟政府机构的关系是独立的,是疏远的。Type B中第一个就是中国大学,中国的大学不只是中国才有,欧式的、法式的、德式的,或者罗马模式的,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政府的机构并与之融为一体。中国大学实际上是在政府机构之内的东西,早欧洲为什么还有这个呢?我和许美德教授提出一个假设,大家知道法国的文官制度是向中国的科举制度学习而去的,历史学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的假设就是法国式的、德国式的这种大学和政府机构合二为一的模式,会不会是从中国学去的?想想中国的太学系统,他可以学中国的科举,为什么不能学中国的太学呢?当然我们需要历史证据的证明。

 

中国大学3.0的第三个特点,我把它归为人文主义的使命,这个使命从哪儿来?是来自“知行合一”的使命。中国学问的传统历来是知与行合二为一的。大学创新的目的在哪?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的目的在哪里?这个地方我引用了王阳明的一句话:“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和而不同”。中国大学在历史上的太学是政府的,但也有书院。从等级上来说,中国大学从来就不缺乏特殊,比如说算法、律学,这都是不同类型的大学。这一点也是中国大学特别需要挖掘的一点。

 

最后我强调一点,中国大学“和而不同”的概念,就是对话和交流。大学的使命之一就是为了人类文明与和平起到沟通和理解的作用。当今的我们对于这个层面太淡化它了,太漠视它了,有的甚至否认它。大学只是为了技术创新吗?我现在带领一个差不多全球最大的研究孔子学院的团队,研究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20多所孔子学院,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模式没有任何其他的国家用过,英国有英国文化协会,它是半政府的一种机构,都没想到用大学来完成这种人文的使命。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为了避免人类文明之间的误会,为了避免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中国的大学应发挥它更多的作用。




本文根据李军教授在“高等教育创新年会”上发言整理而成

整理后未经本人审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Reletive News

年会重磅丨教育界产业界大咖齐分享,技术改变教育正在进行时

5月18日-19日,第四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暨第六届慧湖高教国际化论坛(简称“年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西浦”)隆重召开,共计569名教育工作者参会。

2017第二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暨第四届慧湖国际化论坛议程

年会主题:重塑本科教育: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中国 苏州 2017.5.18-21✦第二届“西浦全国

大学如何连接未来? | 嘉宾分享

高等教育的创新年会落下帷幕,嘉宾演讲精彩纷呈。ILEAD将带您与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研究学者、大学领导者、政府教育官员、行业领导者共同遐想未来大学。

TOP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