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作者介绍:于新,吉林大学博士,主要从事《管理学》基础和《工程心理学》等课程。

        1. 教学创新案例陈述

        1.1教学创新案例背景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不大,对教学知识点掌握不尽人意。通过在西交利物浦的学习以及总结过往的教学经验,本学期对管理学基础教学方法进行了更新。下面对本学期教学更新方法进行陈述和总结。

       1.2案例实施方案

       以往总是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但是如何实施,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作者认为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知道学生想要什么?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到什么?教学方法学生是否可以接受?

       当代大学生信息接触面广,独立思考能力强,对未来期许清晰。通过对现代学生特点分析得出以往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应现代学生要求,要通过改良现有教学方法或颠覆以往教学体系来适应现代学生要求。当代大学生大部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管是对未来的期许还是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但是,总有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迷失方向,受不了外界环境的诱惑。这些学生表现出不爱学习,不按时上课,课堂表现沉迷等等。因此,不能一味的以“学生为中心”,部分沉迷的学生只爱听课堂以外的事情,以及他爱听的内容。如何让所有学生开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变成真正的学习者是本次教学案例的核心。因此,作者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学生现实要求为核心,以研讨式教学为方法,以学生反应和评价体系来监控的进行系统化教学改革。本次教学案例提纲如下:

 

图片9.png

图1 研讨式教学案例提纲

       1)教学目的

       本次教学创新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以研讨式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内容设计当中来,相互探讨,取长补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最大可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课下学习压力;让学生提出学习内容,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及统计报表;将管理学基础与其他管理学相关课程相联系,将知识进行系统化教授。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创办自己的企业。在创办和运营过程中体会企业的组织形式,思考企业用人机制以及领导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分配小组成员角色,设计小组名称、小组宣言、小组记录表等,充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将同学们创办的企业同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其他课程内容联系起来,如何将企业创办的更好,运行更加流畅,丰富多彩。让同学们创办的企业更加贴合实际,体验课程所带来的乐趣。

       2)实施方案及实施内容

       本次教学案例主要以研讨式教学为核心。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果以学生上台演讲和书面记录的形式为组;课下进行小品拍摄,让每个同学参与到话题讨论当中来,活泼新颖;课后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进行打分评判。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① 课程内容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体系设计当中来。初次上课将本课程体系展现给大家,并讲解各部分大致所讲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评价各章节的内容,在各章节中需要什么样风格的案例;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创办公司,学生们自己分配在公司中的角色,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体会管理学当中决策、组织形式、领导和激励等知识内容;老师先给出讨论记录表,然后学生按照自己的风格设计记录表。

       ② 教学风格改革

       以往老师都是高高站在台上,本次教学改革老师穿梭于学生之中,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和学生多用眼神交流,让学生感到和老师的亲切感;案例除了当下比较流行的之外多用学生周边的案例,贴近他们的生活;老师提出一个话题,在课堂上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组记录者在自己的记录表上写下每个成员的观点,最后由发言者总结陈词。

       ③ 教学反馈机制建立

       每次课程之后都要询问学生是否对教授的内容有不解之处,案例是否理解,是否有建议及改进之处;课程结束之后发下调查问卷,询问是否有什么建议等事宜。同学生们的互动中及时发现课程中的不足,及时更改教学案例,以便课程改进。从同学们的反馈中发现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④ 课堂作业考量

       课后一般不留作业,有什么样的考察都在课堂上解决。让大家一起来讨论所学知识是否有不同的见解。课后作业只留过一个大作业,让同学用小品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同学们设身处地感受到知识背后的事情。

       ⑤ 课程体系对接

       由于工业工程专业的性质,我系有多个老师讲解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我便将管理学基础同其他课程结合起来讲解,案例分析也可以用其他课程知识进行分析。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管理学基础课程分组、虚拟公司建立、小组名称、大作业案例都同其他课程联系起来,还有利于知识融合。

       2.教学故事叙述

       上课初期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如何进行分组。由于多个老师都在进行研讨式教学,得知同学们都已经运用多个形式进行了分组,再分组一是同学们会乱,二是同学们拥有抵触情绪。因此,在管理学基础课堂上索性让同学按照在其他课堂上的分组形式进行分组,让同学们自愿管理,但需要同学们在课堂上按照既定好的分组形式进行就坐。因为本课程要在课题上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多个议题,以便大家进行讨论。分组之后需要进行分工,分为:组长、时间管理者、发言者、观察者和记录者。不同的讨论话题同学们的角色各不相同,为的是让同学们感受各不相同的角色。两次之后同学们对时间管理者的角色产生了异议,认为专门有个人记录时间是在浪费角色。我通过讲解工业工程专业的性质告诉大家时间对工业工程师的必要性,以及大家在讨论过程中都会超时的现象告诉大家每组的时间管理者实际上都做到位。这样大家便了解了各个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重要性。我也充分的尊重了同学们的建议,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组讨论表的制定也由同学们自己来完成,每组各不相同,真是体现了他们的个性了。

图片21.png

图2 同学们制定的讨论记录表

       如何让同学们理解组织、领导以及权变管理的必要性,我让同学们初期就按照小组的形式建立起了公司。公司的性质由同学们自己选定,同学们所代表的角色也由自己选定。他们建立的公司有安保公司、传媒公司、快运公司、制造公司等等,五花八门,百花争鸣、百家齐放。通过组建公司让同学建立自己公司的组织结构、人员管理、权责分配、营销策略、领导策略、激励策略等等。将管理学基础所学到的知识和其他管理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都运用到公司的建设上来,将多门知识建立体系,融合吸收。通过建立公司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公司建立的不易,同学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管理学更加感兴趣,也同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下面以“社会主义接班人”小组为例,讲述一下他们小组在课堂上的讨论经历,看看他们的研讨成果。他们小组的成员有:肖逸帆、陈志聪、蒋伟、房玉涵和李焕鹏。他们小组的口号是“东风吹,战鼓擂,社会主义怕过谁。”,更设计了小组的吉祥物“红领巾”。在第一次讨论中首先分析了一下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肖逸帆属于力量型,做事高效,值得信赖;陈志聪属于活泼型但缺乏耐心、想要学会为自己做人生计划;李焕鹏属于冷静型,心境平和随遇而安,但缺乏改变;蒋伟属于完美型,善于做计划,分析事情透彻,但容易钻牛角尖;房玉涵属于幽默型,滑稽呆萌,自我感觉良好。因为蒋伟属于完美型,因此他们所成立的公司由他来担任总经理,肖逸帆任销售总监,陈志聪、房玉涵和李焕鹏依次任采购部经理、生产部经理和财务总监。他们成立的屋客公司主要是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定制商品,为顾客家庭提供订制服务,居家一体化设计等;屋客公司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形式,由各个部门经理直接管辖部门员工;销售形式采用网络线上销售、宣传;目标是以中国为起点,逐步辐射全球的一家跨国公司;他们的用人理念是要认可公司的艺术理念,以企业为家,善于沟通的用人策略;他们的领导风格是要以员工为核心,不单是为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更是为让员工得到能力的提升,让他们得到更好的锻炼为目的,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和运营。在讨论和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轮流担当组长、时间管理者、发言者、观察者和记录者。小组成员和睦,讨论热烈,在课后还认真编排小品短剧,大家都认为学到了课题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大家关系更加密切。

       3. 创新效果

       通过进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同学们在课堂上异常活跃,争相发言,通过激烈辩论,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并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本学期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为0,且与上一年度相比,优秀率提升10%。研讨式教学的实施,培养老师拓展研究领域,提升教师以教学促进科研的能力。教学模式对于同一类课程的教学可起到案例和示范的作用;因为在课程项目选择中考虑到本专业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所以,该方法的实施既可对后续课程的教学起到先期导入,还可对前期课程起到复习、巩固、运用和提升的作用。因为课程项目之间的衔接,有助于学生建立稳定的知识体系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研讨式教学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学习热情,让老师和学生关系更加紧密。在教学改革中拓展老师的研究领域,拓宽教学思路,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TOP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