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推进大学国际化,助力世界强国梦 ——西交利物浦大学探索与实践的启示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3年6月17日

摘 要:实现世界强国的“中国梦”,大学要成为国际事务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globalplayer),国际化是大学发挥这一作用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大学主要追求师生等要素构成的国际化,尚难有效提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本文基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探索,提出可从三个层次上提升大学国际化,并讨论了国家如何通过政策帮助大学成为国际参与者,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大学国际化的三个层次与实现路径: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探索

席酉民,张晓军 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215123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使高等教育的内涵和手段正在经历空前的变革,高等教育国际化己成为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把国际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当前大学的国际化主要关注学生、师资和教学活动的国际化。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法人机构,通过六年的发展和探索,认为以上三个方面的国际化仅是要素层面的国际化。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化的探索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要素层面学生、师资、教学活动的国际化;二是机制层面大学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大学管理、校园文化的国际化;三是功能层面促进大学及其师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和影响(globalplayer),即通过深入探索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大学新特征,在整合全球教育资源和智慧、探索新型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globalcitizen),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化的教育和国际一流的合作与研究,通过大学办学模式的创新对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有积极的推动。最后,以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立学术社区的构想和实践探讨了实现三个层次国际化的可行路径。关键词:大学国际化;要素;机制;功能

新世纪大学的反思与发展趋势

席酉民 (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 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仁爱路111号 215123) 张晓军 (西交利物浦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 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仁爱路111号 215123)

摘 要:钱学森院士曾十分关心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认为大学应通过改革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大学自诞生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目标,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正在重塑工业革命以来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知识经济要求大学要同时关注知识的传播、创造和转化;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国际性提出新要求;科技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学引领节约、绿色的文化。在这个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要系统回答钱老提出的问题,大学需要及时反思和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价值观和模式,思考适合未来的大学形态,满足时代对大学的新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大学素质教育——西交利物浦大学探索与实践的启示

张晓军(西交利物浦大学 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大学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前深入推进遇到困难。基于西交利物浦大学实施“五星”育人模式的实践,对高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五点启示:确立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反思和改变对学生的看法和态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素质教育拓展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系统构建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支撑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探索实践与经验

席酉民 张晓军(西交利物浦大学)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日益深入,国际化已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大学国际化的高级形式备受关注,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通过探索符合未来大学发展趋势的办学模式来寻求发展的可能空间,并通过构建合理的大学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从资源、政策和效率上保证这一可能性的实现。通过对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典型代表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案例研究,发现其清晰的定位、借助国际化平台创新育人模式、与区域经济互动争取资源和条件、利用体制条件创新大学治理和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的探索有力地推进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发现对其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有借鉴价值,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重要启发。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西交利物浦大学

TOP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