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迫!丨高等教育为何亟待变革

2016-11-09

1.jpg

西交利物浦大学被称为“高教领域改革的探路者,国际合作办学的模版”,十周年之际,在几十位学校师生的努力下出版了《我的大学我做主》一书全面介绍西浦的办学模式并上升到理论层面。从今天开始,本公众号将定期连载本书的核心观点。希望本连载能够帮助真正关心教育的人行动起来,使中国学生成为未来世界的“国际玩家”,帮中国教育有能力和底气屹立于世界,扮演好大国角色。



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的演讲中出:“人们有时把学校简单地看作一种把尽量多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一代的工具,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独立工作和思考、把为社会服务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的人。”


早在2000年前,中国的《礼记》中亦有记载,“大学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作为嵌入在社会中的一类组织,很难真正成为象牙塔与社会隔离,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也将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大功能逐渐沉淀为大学最重要的使命 。


当前,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要适应上述的情景,教育的使命应该如何调整?


30.jpg


首先我们想象一下未来教育将出现的场景


场景一:教育成为必需品


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以及机器人革命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岗位会被替代,并且随着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生命去享受人生,那时工作也许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努力丰富人生体验,所以娱乐、探索性乐趣、体验式享受可能流行,教育和学习成为融入人生、生活的必需品和具有精神价值的生存方式,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某种证书或贴个名校的标签。


31.jpg


人们在享受虚拟乐趣的同时可能慢慢开始厌恶虚拟,重新珍惜和创造更为丰富、更有深度的面对面交流。学习和教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和快乐共处的生活常态,而不是满足功利的手段。


场景二:网课强势冲击传统教育


在教育领域,可能出现很多网课公司,这样的公司可以整合全球资源创造一门课程,其精彩程度可能令人向往、让大学无法匹敌。如果进一步假想,世界上冒出大批这样的公司,例如1000家,就这些课程来讲,没有大学可与之匹敌,如果很多这类公司联合起来,是否还有大学存在的空间?大学会不会被这些公司所淘汰?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中,学生们为什么还要掏高额的学费进入大学学习?


换句话说,如果当代大学不重视教育变革,就可能出现哈佛商学院克里斯滕森(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2014年预言的情景:“未来十五年内美国一半的大学会面临破产”。但反过来看,如果大学站在这些公司的肩膀上,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重塑大学校园的价值,那么这些公司集中起来可能也无法与优秀的实体大学竞争。一言以蔽之,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好的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教育和大学。


场景三:碎片化学习更受欢迎


现代社会为学生们开启了多扇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大门,念大学已并非成才的独木桥,而只是其中的一种途径。学生可利用零星的时间,将学习当成生活中的部分活动,可以选择进入大学,体验一下校园环境,或选修几门有价值的课程,而不是非得像现在这样,利用4年完整的时间取读学士学位、2年多读硕士学位、3年多读博士学位。


届时校园学习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和老师在校园里干什么?如果大学老师依然采用现在的灌输知识的方式教学,这样的大学将会面临挑战甚或消失。而如果大学采用开放、主动、探索、研究导向型的教育,再配合以综合的资源和实验环境、老师和学生的现实互动和指导,校园的价值可能是网上课程无法完全替代的。


33.jpg


即便如此,学生也许不满足于一个校园,可能穿梭于不同校园;不一定在校园连续待4年或更长,而是根据人生发展将其拆分成很多阶段,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另外,游学也许盛行,从而享受多元文化、异国风情,追随兴趣新奇,体验丰富多彩。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是行动还是观望?实际上迫于社会舆论和压力,国内现在也有各个层面的教育改革方案,但这些方案基本都是针对琐碎的内部管理问题,很少思考时代对教育的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应对挑战。然而,只有前瞻教育面临的大挑战,才能真正让改革有希望!


我们应该从这些角度来思考:

互联网技术颠覆传统教育的价值

我们需要去反思,当社会已经完全被网络化,每个人可以从自己和学生的身上发现,网络时代已经导致学习的行为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最原始的宗教到知识的传播到研究再到重视社会服务,基本上只是大学的功能不断地向外延伸,在运行模式上几乎没有太大的革命性的变化。但在知识获取日益便捷廉价的现在,以传授知识解决无知的问题已经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

现在在大学里、社会上、人们很难无知。而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知识信息太多,要在杂乱的知识中来选择自己认为是对的和正确的,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或迎接挑战。如果你不懂一件事情,不怕,只要你有谷歌,有百度,你可以立即得到一个大体的答案,难的是你如何判断它的正确性。我们现在是有知,但是不见得懂,不见得会,这才是这个时代学习最主要的任务。所以说,如果课堂还仅仅是让大家“知道”,一定会有大量的替代物来挑战你,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要深刻反思我们的学习行为和教学方式。

教学重塑迫在眉睫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传统的课堂:永远是老师主导,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讲知识点,学生记知识点,考试时候老师划重点,学生背知识点,然后得完高分忘知识点。

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但不只是学知识,更是一个帮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知识只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实现学生成长这样一个梦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学生应处在核心位置,老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一种教育资源,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而不是塑造者,然后学校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课堂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引导性的,大量的学习发生在课堂之外,学生通过自学、案例、项目、研究、实习、团队合作、甚至是社会的调研等使自己习得知识、训练能力、提升素养。

34.jpg

那么如何组织学与教,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吸引学生持续的关注度?有研究表明,就学生持续的关注度而言,讲课效果最差,然而大学目前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上课。因此,教学重塑迫在眉睫。我们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是老师的事。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让他们少走弯路。如果我们让学生感到上课是为老师来的,这个学生一定学不到多少东西。如何创造像我们上面提到从上课到实习、项目、研究等一系列的机会让学生去展现自己,帮学生融入其中去学习?这是教学重塑的重要任务。

大学需要重新定义

现在人类被一“网”打尽,是一种网络化的生存。网络化环境和信息技术使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在思考它的新版本,大学概莫能外,否则将会面临哈佛管理教授预言的哪样将面临破产!那么大学的新版本是什么?

近年来,关于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网上教育讨论的比较多,然而不少网课只是把传统的教育计算机化,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如美国的可汗学院。

每个人都希望有所成就,所以选择入校学习,然后去干一番事业。人类从事一项事业可能有几个途径:当外界环境相对确定,利用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就可以实现目标,此时需要学习知识。但当不确定性比较高时,简单运用知识已不足以解决问题,例如,现在的房地产,是买还是卖。这种决策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价值判断、综合分析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

35.jpg


如果再进一步,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不确定和模糊,人们看不透未来,此时就需要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的摸着石头过河。很多人说摸着石头过河是试错,实际上不完全对,它是在方向明确的情况下通过无数个局部最优最后达到整体最优,但如果没有方向就可能无法达到整体最优,有可能陷入长期的布朗运动。

如果再走向极端,面临的环境高度不确定、复杂、模糊和快变,怎么办?此时,只能相机行事,为了生存和应对挑战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能力、素养和智慧。世界上不少学者在研究不同层级的学生需要训练哪些知识、能力、素养和智慧。即便有了答案,还涉及如何训练的问题。因为能力、素养和智慧无法通过课堂教出来。那么,在能力、素养和智慧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大学教育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吗?能力怎样训练?素养怎么提高?如何让学生更有智慧?

自然,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已远远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难理解,能力靠训练和实践,素养需熏陶和滋养,智慧在感悟和启迪,那么学校如何有意识创造这样的条件和环境、如何营造氛围和文化、如何设计教学和活动,帮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能力、素养和智慧?怎样有意识地把这些训练纳入到学校的育人计划?这是当代大学需要深入探索的。

尽管现在大部分学校还是以教知识为目标的内容导向、被动式的教育,但世界上已有不少积极的讨论和探索,已有不少学校和教育者在逐步从内容导向的教育转到结果导向、主动式的教育。


大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我们作为每个参与者和践行者更应该更多的思考和行动起来。


欢迎关注西交利物浦大学教育前沿及领导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和我们共同探讨。



Reletive News

"开发开发创新创造力英语课堂"专题讲座圆满结束

西浦ILEAD讲师与中学教师们一起头脑风暴,通过“以学习为中心”的实践来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言教学”专题讲座在西浦ILEAD召开,生动演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实践

中小学英语教学系列讲座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言教学

杭州站:“教学创新主题论坛”交通与住宿信息

杭州论坛交通与住宿信息

TOP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