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学森院士曾十分关心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认为大学应通过改革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大学自诞生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目标,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正在重塑工业革命以来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知识经济要求大学要同时关注知识的传播、创造和转化;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国际性提出新要求;科技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学引领节约、绿色的文化。在这个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要系统回答钱老提出的问题,大学需要及时反思和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价值观和模式,思考适合未来的大学形态,满足时代对大学的新要求。
钱学森院士曾深刻地论述21世纪世界发展的趋势,认为教育与科技将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指出国家要强大,教育必须要革新,如何尽快提高人们的智能和品德,以满足21世纪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钱老生前探索思考了几十年的重要时代课题,并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1]。正如钱老所预测的,现代科学技术颠覆了传统的大学理念,各种现象表明,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网络大学和网络课堂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资源优势,从知识获取和时空限制的角度看,人们开始质疑大学存在的价值,如果在家里通过网络就可以选修大学的课程,参与课堂讨论,并且可以随时获取名校的网络课程,为什么还要去大学学习?当传统大学的“大楼”作用渐弱且“大师”可远程共享,大学存在的意义何在?传统大学作用的消减似乎意味着大学的没落,然而,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政府对大学的育人和科学研究功能越来越重视,纷纷出台政策扩大大学入学率,如欧盟最近公布的一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欧盟2020战略”就明确提出要将30-34岁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由目前的31%提高至40[2]。国家对大学育人的需求以及时代发展对大学育人功能的颠覆,迫切要求大学重新思考怎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形成未来的竞争优势。
本文运用钱学森院士提倡的系统方法,首先从互动的视角总结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其次详细探讨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可持续发展对大学的影响与要求,然后分析大学如何通过反思与调整其自身的价值、形态、功能和教育模式来应对这些新要求,以根据未来世界的发展需求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
一、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互动的视角
大学近90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大学的价值和使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历史时期大学在价值、形态、功能、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等各个方面都不断调整,以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的需求[3]。
表1 大学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西方)
资料来源:根据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2003;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主编. 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2010,作者整理。
图1 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规律
图1的变化规律意味着,在不同的时代,应按照时代的要求和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来不断反思和改革大学的价值、功能、组织方式和形态。工业革命时期的实用主义至今影响着大学的育人理念,传授专业知识仍是多数大学的重要职责,然而,新世纪世界的剧烈变化挑战了大学原有的理念,当前世界高等教育需要深刻反思如何根据全球的新变化对大学作出调整。如信息和通讯革命的日益深入使得知识唾手可得,特别是网络课堂盛行以来,全球各地的学生都可以上世界名校公开课,大学应如何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全球化席卷世界所带来的复杂、快变、不确定和模糊性,客观要求人们的生存技能、素养和智慧必须有实质的提高,大学又如何教给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技能?特别是如何提升学生素养和智慧?知识经济中大学作为知识组织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如何推进和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革命的大潮中?
二、当代大学的生存环境及其挑战
1、知识经济时代到来
按照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是指直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4]。作为工业经济的替代者,知识经济的关键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研发、教育培训以及新管理结构的持续投资,以推进知识生产;二是对知识分布的调整,在信息社会中,知识正在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被编码和转化成可传播的信息,而对于隐性知识,则需要通过个体和组织的持续学习获得;三是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重要性不断上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5]。知识在经济中含量越高的国家发达程度越高。近年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中的知识含量大幅提升,成为带动发展中国家甚至世界经济提升的主要力量[5]。提升国家经济中的知识含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知识生产(knowledge production),即通过研究发现新知;二是知识转化(knowledge transmission),即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教育和培训;三是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指知识的流动和传播。世界经济组织发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也表明,处于世界竞争力第一梯队的发达国家在创新水平和技术成熟度两个指标上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6]。
提升知识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重要途径,大学、企业和政府都是这一体系中的重要成员,特别地,大学对国家经济的作用空前提升。从大学的基本功能看,其对知识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首先,大学是核心的知识生产部门,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半个世纪以来,重大科学发现主要来自大学学者,70%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大学工作。我国的知识创新也主要由大学完成[7]。其次,大学还是核心的知识转化部门。科学家和工程师基本都接受大学教育,并且有很多在大学工作,在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后,其知识转化功能日益受到重视。第三,大学也承担着重要的知识转移职能。大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将成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通过与其它大学和部门的合作交流,宣传研究成果,促进知识传播。此外,大学的图书馆也部分地发挥保存和传播知识的职能。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面临着三大挑战:
(1)大学需探索未来的社会形态并融入其中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与知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未来社会的形态将会围绕知识的生产、转化和转移来重新构建,如终生学习理念的出现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等趋势已经证明知识的未来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大学作为重要的知识组织,需要探索如何通过互动融入未来社会并成为其中的重要一员。具体问题如大学如何使自己的互动群体从青年扩展到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除了通过科技创新外如何同社会生活进行更紧密的互动等。
(2)大学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以平衡育人与促进经济发展
在认识到大学对知识经济的强大促进作用后,许多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加大对大学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从国家拿到的拨款大幅增长。如我国政府通过推出“211”、“985”等项目增加对大学的资金支持,印度政府2010年宣布将新建30所大学提升大学入学率,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政府也有相应的大学支持计划,大学经费不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近年来出现了对大学育人功能下降的批评,大学在国家的控制下更多地为国家利益服务,而忽视了其最为基本的育人功能,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后,大学需要反思自身的价值,平衡好育人功能和促进经济发展功能。
(3)需探索更加有利于知识传播、创新、转化的大学形态和组织方式
大学可以通过知识创造、知识转化和知识转移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不过,三种方式对大学本身的要求不同,一所大学很难同时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例如,知识创造要求大学拥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充分的资金支持以及鼓励研究人员互动的创新文化等,而知识转化所涉及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则强调互动和研讨式教学、人文通识教育以及鼓励创新的文化,知识转移多要求大容量的知识传输、对社会需求的快速响应以及以学生为主导的文化,当前的大学还很难同时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大学需要深入探索有利于知识创新、转化和传播的大学新形态和组织方式。特别是需要反思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学的组织方式如何避免来自政府的过多干预和控制,如何保证知识创新所需要的自由和自主权。
2、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后二十年以来逐渐显现的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和投资金融自由化,全球统一的人才劳动力市场形成,跨国公司快速发展,网络经济崛起,人、财、物等经济资源都实现了在全球市场上的自由配置[8]。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国际贸易组织等机构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必然趋势,并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相关行业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促使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形成,其主要表现是高等教育资源开始在全球市场上自由流动,例如在世纪贸易组织协议中规定,各国应把教育行业作为服务部门向全球开放,这就使得全球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教育接收者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就读,大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竞争资源和学生,留学生数量空前增加。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阶段留学生人数快速上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其增长速度超过此前的任何一个阶段(图1)。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使得高等教育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一个重要的全球消费市场。不过,跨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才刚刚拉开帷幕,越来越多的大学和政府部门开始参与到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如今,世界各地几乎每天都发生着跨国教育机构的合作项目和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截止2007年12月,累计核准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831个(其中机构126个,项目705个)[9]。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环境条件。
图1 全球高等教育留学生数的增长情况(1975-2007)
资料来源: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9.
其次,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高端创新人才也能更自由地在全球流动,这引发了大学甚至国家对高端人才的全球争夺战,许多国家出台人才引进战略,招揽高端人才为国服务。现在国际人才流动的趋势是,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人才向美国流动,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人才向发达国家流动,落后国家人才向新兴国家流动。为了争夺世界的优秀人才,各国想尽办法实施移民政策、双重国籍政策、特殊人才待遇以及吸收留学生等战略[10]。大学作为高端人才的主要工作地点,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给高端人才提供国际水准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第三个重要影响是,对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要求企业在全球市场框架内运作,因此企业就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自然肩负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特点是通晓国际规则,了解他国文化习俗,具有在全球市场上运作资源的能力,因此,大学纷纷通过国际化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学生的地域经历也成为衡量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已有很多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如美国在2010年本土学生赴国外留学的学生中,54.6%的学生是短期(两周左右)的交换学习,41.1%是中期(一个学期左右)的留学学习,只有4.3%的留学生接受长期的学位教育[11]。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的主要挑战有:
(1)大学需要探索如何更好地与世界联系,提升国际化水平
显然,大学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有效整合全球教育市场的资源,吸引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人才,并且培养出国际性的人才,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只有通过国际化开放自己的资源,建立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国际化的教育模式,才有和外部资源整合的机会,才能吸引到他国的优秀人才来大学学习和工作,并能长久地留住人才;只有通过国际化提高课程国际性,增加学生的国外学习经历,才能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人才,满足全球化经济市场的要求
。
然而,当前全球范围内大学开展国际化的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在总体上还处于相对简单的合作交流以及教师、学生互访上,还尚未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开放教育市场和多元的教育模式。例如,对于发达国家的顶尖大学来说,虽然已经率先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国际化内容,但在跨国教育的开展方面,还没有找到能平衡自身和他国政府利益诉求的市场拓展模式,没有在自身使命和他国发展需要之间找到结合点,2010年11月斯里兰卡议会就考虑到教育公平问题而否决了一项其他国家大学在国内成立私立学校的申请提案。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更实用的国际化方式可能是通过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来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但从目前来看,也没有找到吸收优秀教育资源的途径,多数处在简单的照搬照抄水平。因此,不论是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中的领先者还是追随者,都面临者如何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问题。
(2)大学如何在构筑世界性网络中突破空间的限制
大学的形态同样受到全球化的强力冲击,特别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要求大学在育人环节为学生提供体验多元文化的情境和平台,组织国际前沿的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也要求大学构建跨国或者跨地区的研究合作网络,这些要求都需要大学突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大学必须构建能够连接世界的架构,并方便不同地域的人员进行互动。
(3)全球化要求大学通过合理的组织方式保证多元文化的和谐相处
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冲突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以来人类的一大挑战,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风俗如何和谐相处是各国共同的难题,大学在这一难题的破解上被寄予厚望,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大学应主动承担起引领多元文化融合的潮流,大学已经浮现的国际化特征也为这一使命提供了客观条件。然而,当前的大学国际化还是简单的人员交流,离形成真正的国际化社区尚有距离,大学如何真正打造融合多元文化的国际社区是全球化时代的一大挑战。
3、信息和通讯革命快速推进
《高等教育年鉴》(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曾报道了现在美国大学中一个日渐兴盛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使用网络课堂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报道通过讲述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一位大学生的网络课堂经历指出,未来的大学可能更多地利用网络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因为网络式教学具有节省成本、远程教学以及时间灵活性等诸多好处,并举例说马里兰州已经要求大学生要在网上选修至少12个学分的课程[12]。
实际上,大学运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的例子,已经远远超出教授学分的程度,英国已经出现通过网络教学授予学位的项目,2002年,利物浦大学在中国推出全球首个国际远程教育硕士课程,到现在为止,利物浦大学已在全球175个国家进行网络教育的招生。每位完成远程教育课程的学生都将获得利物浦大学颁发的学位,这些学位与通过传统学习方式获得的学位是相同的[13]。英国教育界认为,通过网络提供学位课程以及建立国际性虚拟大学,将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英国政府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发展,试图在这个新的世界教育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早在2001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理事会就制定了一个被称为“E—University”的计划,该计划联合全英国大学的力量,建立一所网络大学来占领全球教育市场。几年之后,英国又成立了没有校园的、以终身教育为理念的产业大学(University for Industry),直接通过网络系统向在职人员提供培训。1999年以来,我国教育部为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批准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14]。
事实上,远程教育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手段,满足了那些需要与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保持同步、工了各种不同的定义,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即处理好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短期发展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为了界定和描述这些要素间良好的、和谐的发展关系,人们又引入“生态”的概念,如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生态文明等提法已十分普遍。生态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研究,主要指生物的生存状态,拓展到社会领域后,主要用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常用“生态”来修饰。
大学的发展虽已近千年,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大学的挑战及其进步的动力,并成为影响未来大学形态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系统的一员,大学的发展无疑会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在当前社会发展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大学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大学生态”成为当前的一大挑战,所谓“大学生态”,就是大学的良性发展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大学的互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其物理校园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随着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大学如何适应并引领这种潮流是当前的一大挑战。其次,大学在知识传播、发现和转化过程中存在多个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如何形成良性可持续的知识流动和发现系统也是当前大学的一大挑战。最后,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随着与社会互动的日益紧密,需要面对如何构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形成共生共荣的社会系统而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的挑战要求未来大学的形态在物理设计、知识网络构建、环境互动等方面形成良性的大学生态。
三、大学的反思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知识传播、创造和转化的意义日益重要,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要求大学在更加广泛的地域、文化情境中开展这些活动,信息和通讯革命则要求大学运用新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要求大学在进行知识的传播、创造和转化的过程中,与自然、社会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影响客观要求大学必须深入探索,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形态、功能和组织方式,通过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
1. 反思当代大学的价值
育人是大学的根本追求,但大学育人的目标却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代大学受到上述四股力量的影响,其原有的价值受到冲击,大学需要在遵守最基本的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其存在的价值。几百年来大学始终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作为最为重要的使命;在大学被国家和宗教控制以后,大学也为统治阶段培养精英;在工业革命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还是培养行业专门人才的机构。但是,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日益重要后,国家对科研的支持力度空前增加,导致大学为了服务国家而忽视了最基本的育人功能。因此,当前的大学应重新思考如何提升育人的功能。特别是全球化的浪潮对大学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成立初期主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来达到育人的目标,后来又增加了一些专业化的能力训练,如今在复杂、多变、不确定和模糊的世界中,有竞争力的人才除了需要知识和能力以外,更需要得到素养的熏陶,大学应如何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以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是当代大学应反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反思当代大学的形态
大学的形态应该适应大学功能的要求。在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大学为实现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而正将越来越多不同背景的人和大学联系起来,形成庞大的互动网络,如教学功能将学生的教师联接起来,科学研究功能塑造了科学家网络,社会服务功能则将大学及其成员(学生和老师)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组织或个体联系起来。在大学的互动网络中,虽然人们的背景、个性和动机不同,但他们在遵从一定的规范和约束的前提下不断追求和实现着自身的目标。这样的形态与英国科学家波兰尼提出的科学共同体的概念非常类似,因此大学未来的形态将会朝着形成科学共同体的方向发展,大学应该在这一趋势下反思如何通过自身的变革为社会提供这样一个满足不同人需求的平台。
3. 反思当代大学的组织方式
大学的组织方式主要涉及大学的治理和管理两个方面。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在治理结构的构建中主要涉及政府、大学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大学发展几百年来创造了三者之间丰富的互动历史。在大学功能日益多元化以后,大学的利益相关者也日益增多,特别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使得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大学的学术自由反而受到制约,因此大学的治理成为需要反思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如何在与社会日益复杂的互动中尽可能地代表利益相关方诉求的同时实现其基本的功能,值得每所大学思考。另外,大学内部管理体系作为实现育人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基本支撑要素,是将大学内的人员(行政员工、教师、学生)和资源相整合以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大学能否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员和资源的整合方式。具体地说,整合方式体现在大学的战略管理,学生活动、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组织方式,大学文化构建,以及校内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大学究竟应如何构建内部管理体系才能充分实现其目标,一直以来是大学实践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话题,但至今没有很好解决,特别是在大学环境变得复杂、多变、不确定和模糊的背景下,管理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和挑战,大学应如何建立内部管理体系值得探索和思考。
例如,大学形态最初是学生和老师自发组成的单核网状结构,但随着大学的正规化,其形态逐渐演变为官僚层级形式,并一直延续了几百年,近代以来,国家对大学的控制增强后,大学的科层形态不断得到巩固。这种官僚化形态的优点是行政的高效率和利于执行,但在大学的创新功能日益重要后,官僚化的组织形态成为创新的障碍,因为创新需要成员之间(特别是不同背景的成员间)无阻隔的互动和合作,部门化分割将成员之间的交流只局限在背景相似的成员之间,行政文化日益突出。因此,当代大学需要重新反思大学的形态,如何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构筑起世界性的网络,并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网络成员之间的无障碍互动和和谐相处。
4. 新世纪大学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网络社会中,人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从知识获取的角度看,大学的作用受到质疑,在家完全可以学知识,甚至可以在网上听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的公开课,为什么还要到大学?因此当代大学需要重新思考:大学的价值是什么,大学的形态是什么,大学的教育模式是什么?特别地,大学几百年来沉淀下来的育人功能如何满足新时代对能力和素养的新要求?
现在的大学迫切需要研究如何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首先要遵循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诉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等时代发展趋势对人才在复杂、快变、不确定和模糊的新世界中生存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应有三个方面的收获:知识、能力和素养。这三者需要包含学生在全球化时代健康成长所需的各种核心要素,超越单纯灌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做法;不能将学生罩在保护伞下远离社会,而是让学生了解真实世界中的好与坏,并通过学校教育提升他们在真实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至关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处世智慧。
大学要满足上述需求,就必须突破简单灌输知识的功能,而是形成科学社区,让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国籍、不同个性的人群可以通过课堂、研讨会、研究项目、日常聚会等相互碰撞,产生新知,刺激创新,训练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科研合作能力、整合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等,从而使学生得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形成在国际舞台上参与日益白热化竞争的能力。现代大学应该通过全球整合资源尽可能地制造这样一种氛围,创造更多有利于训练终身学习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平台。
大学作为科学共同体,实际上将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大学生态系统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生态”,即大学的物理校园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大学大楼建设中的环保理念,大学能源节约措施和技术,大学对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等都是大学自然生态的体现。例如,耶鲁大学提出构建“绿色校园”的构想,并通过宣传绿色理念、开发清洁环保技术和塑造绿色的价值观等方式构造自然生态。北京大学也开展了“绿色校园”建设活动,其宗旨是加强校园有关环境生态方面的科学研究,注重环境保护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师生环境意识,并带动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由于从事知识传播、转移和发现活动而形成“知识生态”,这一生态系统将成为知识传播、转化和发现的平台。野中郁次郎等(1995)曾在知识管理研究中提出“场(Ba)”的概念来描述知识传播与发现的场所,未来大学的核心作用即是通过制度、机制和文化的塑造,形成这样一种“场”,促进知识的发现和流动。例如,野中等人就提出,强调开放式组织设计以使更多的人加入知识互动网络,将拥有特殊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组成小组,利用虚拟空间进行互动,以观摩和实际演练等方式不断练习等都是促进知识流动和发现的“场”[15],这些“场”将会在未来的大学中逐渐得到体现,如建立开放式校园,学者之间的互动网络,大学教学与研究的虚拟化,以及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实验等。
此外,大学还是社会系统的一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有广泛的互动,因此还与其他社会组织(如政府、产业界组织)共同构成“社会生态”。社会生态是仿照自然生态而提出的概念,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组织都与其他组织有一定的互动和联系,并通过这种互动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换,如在未来的知识社会中,大学和社会之间的知识交换将会非常频繁,这种交换关系也将成为形成和维持大学社会生态系统的核心,等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也正是这种交换关系将推动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与共生共荣。
四、总结
大学自诞生以来根据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已逐渐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近代以来社会的剧烈变动正在重塑大学的功能。首先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同时也造成了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近年来信息和通讯革命的推进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全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求大学通过创新引领绿色革命。这些趋势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首先需要肩负起在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领域的研究工作,其次还要顺应科技革命对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影响,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并深入探索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价值观和模式,最后,大学也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考适合未来的大学形态。综之,未来的大学更可能是营造一个科学社区,不同背景的人群在社区中自由互动,各取所需,而大学的功能就是制造氛围和平台,为社区的人群提供机会,最终形成自然生态、知识生态和社会生态。综之,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有力回答钱学森院士提出大学如何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钱学敏. 钱学森对教育事业的设想——实行大成智慧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5(3): 57-64.
[2] 马燕生, 江洋, 柯常青. 欧盟如何落实2020教育目标[EB/OL]
[3] 张晓军,李怀祖,席酉民. 大学国际化的历史演进与特征提取[C]. 收录于: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主编. 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2. P 18-50.
[4] OEC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R]. 1996.
[5] UNESO. UNESO Science Report 2010[R]. 2010.
[6]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R]. 2010.
[7] 中国教育报. 高校科技创新实力如何更上层楼[N]. 2010年2月4日第2版
[8] 杨德广. 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 24(9): 1-6.
[9]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育年鉴[M]. 2008
[10] 王辉耀. 人才战争[M]. 中信出版社, 2010.
[11]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pen Doors Report 2010 Fast Facts[R]. 2010.
[12] Tomorrow’s College[EB/OL],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October 31, 2010.
[13] 利物浦大学官方网站[EB/OL].
[14] 教育部门户网站[EB/OL].
[15] 野中郁次郎, 竹内高弘. 知识创新型企业[M].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