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力开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如何使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获得专业能力培训与训练,系统性及过程性的支持,形成可持续的评估及发展方案,是当前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亟需解决的课题。论坛围绕“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致力于结合国内外专家探索高校教师发展模式及实践体系,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嘉宾一览
张晓军博士
西浦教育与领导前沿研究院系主任
丁妍博士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主任
张振笋秘书长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Fiona Smart 博士
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纳皮尔大学资深专家
高等教育学会 (HEA)资深会员
范怡红博士
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专聘教授

互联网时代
专业化多层次教师发展体系
张晓军
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系主任
当前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着专业能力欠缺、教师发展实践亟需提升、教师发展中心未发展起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师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实现目标的策略体系是什么、如何支持策略的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张老师从教师视角出发,提出了高校教师发展的框架,强调在清楚学生学习需求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研讨培训,思考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教师教学创新、教学改革的有效支撑方式,并在效果评估的基础上与同行进行有效的交流。
国际比较视域下教师教学
发展的未来途径
丁妍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主任
当前教师发展面临着成效不够显著、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有效的教发实践需要进行社群教育、专业教育和一定的职场学习。
通过比较比利时、加拿大和美国的教发项目在项目目标、理论框架、项目结构、效果评估多方面的差别,丁妍博士提出,有效的教发实践需要确立崭新的教发概念,以支持教发实践模式的战略性转向,在此过程中实现“从资源供给到基于成效和产出,从侧重教师被开发到理解、支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的专业学习(CPL),从关注教师的满意度走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三个方面的转向。

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
张振笋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张老师提倡高等教育首先得要回归到学生,教师需要从自我审视的角度出发,思考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对教师分别意味着什么。
创业型大学是新经济时代大学变革的新趋势,以学生为中心,产学研结合、经费渠道多元化、跨学科融合、形成创业文化是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教师是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核心力量,实现教师转型,首先要以培养为起点,以创业为核心,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创业意识和能力,实现组织转型、产教融合、课程整合、国际合作和多元评价。
支持教学创新:
教育发展的价值与使命
Fiona Smart
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纳皮尔大学资深专家
高等教育学会 (HEA)资深会员
教育发展是复杂的、有争议的且具有情境性的,教学发展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承担者。Fiona Smart博士从“他是谁”、“他需要了解什么”、“他如何进行支持和角色开发”、等问题切入,对教学发展者的角色、身份及其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中的作用等进行了解释。此外,Fiona Smart博士也特别强调教学发展者需要关注学生。
环境对于教学支持与创新有着重要作用,英国有项研究发现,如果长期和失败的工作者一起工作,教学改革可能并不会顺利进行。因此,在教育发展方面,环境对于教学支持创新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教师发展到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教学创新支持体系的构建
范怡红
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专聘教授
为助力教师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构建了“1-2-3-5-5-5”教育教学创新支持系统,通过以学生发展和成长为中心的双螺旋合作机制,打造出多元创新课堂实践平台、教学质量保障平台等五大实践平台,推动教学理念、教学范式、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和工作导向五大方面的转变,培养四维发展的五有交大人。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教师发展聚焦于教师的点滴成长、教师培养学生的成效、长效影响力及校内校外辐射和整体系统的支持体系,立足于教师与咨询人员的主动沟通、时机和及时性的把握、教师持久教学热情的激发,今后将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创新主动性的激发、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推进以及加大学校氛围及政策的支持。
产教融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行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联合知名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本论坛希望联合教育工作者和产业界知名人士一起探讨如何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嘉宾一览
彭颢舒主任
中国科学院创新合作中心(曼谷)知识产权部
陈思慧联席主席
苏州知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
张强董事长
万学创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潘聪总监
香港管理专业协会(HKMA)中国内地业务部
郑凤勤总监
Plug and Play 创业投资及高校国际创新项目

创新素质教育挑战与对策
彭颢舒
中国科学院创新合作中心(曼谷)知识产权部
彭颢舒主任从北欧、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崇尚的精神入手,从善于某一领域内的工作,提出人是熏陶出来的,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是要营造创业的环境。她认为,全球新兴科技态势下学生的创新创业已经与以往变得不同,大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根本的转变,因此通过在通识教育中添加前沿与新兴技术,变化创新范畴、格局与培养调研意识,整合全球化、企业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开放融合的创新模式、包容试错,塑造创新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等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策略,助力当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用创业工具培养洞察与实践能力
陈思慧
苏州知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
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业?陈思慧主席从创新研究先驱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即创新是为将新颖性导入某社会场景的行动,创业与创新同义入手,分享学生需要如何学习。学生在企业中首先要具备的能力是完成项目,不是执行流程,对于流程,他一开始只能遵守和适应。这些项目能力是关于如何将新颖性导入社会,以及如何参与甚至领导变化。
培养实用型人才就像厨师学做菜,通过掌握工具使用,具备基本的厨艺,甚至创新出自己的做菜解决方案!成熟的做法、工具体系、有序的实践,是加速人才培养的基石。陈主席从介绍各种工具包括试错工具ISMA360,在实际操作中13个步骤实现试错,构想商业模式,对未来经营进行预测,撰写商业计划书,从0开始的领导力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享。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体系研究
张强
万学创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张强董事长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基本原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实施方案三个方面入手,分享了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看法。创新是为了提高人类创造价值和财富的效率,创业是为了追求人类永恒的目的即快乐,创新创业交织促进社会螺旋进化。张强董事长通过建立大学时光微观分配模型,发现大学生每天必然消耗17.45小时,用于能力结构优化的只有6.55小时,其中3.15小时用于非专业知识,3.4小时用于高层次能力训练,这样大学四年用于能力结构优化的时间是7074小时,用于高层次能力结构优化的是3672小时。根据此模型建立从大一到大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体系建设标准,明确告诉每一年教师应该给学生有什么样的引导。

国际、商业和社区参与下的
新时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潘聪
香港管理专业协会(HKMA)中国内地业务部
潘聪总监从自身早期在高校工作时在校企合作上遇到的困惑入手,先介绍了香港管理专业协会的愿景是促进香港及周边地区的卓越管理发展平台,拥有三大使命,六大价值信念,工作范畴包括教育培训:培育人力资本、管理服务:推动最佳管理实践、会员服务:专业研究社,类似于校友会。与在场者共同思考校企合作vs与商界建立紧密联系之间的异同,如何与商界建立紧密联系,与社会互动时如何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以及如何开展国际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与参会者分享了香港管理协会的相应做法。

独角兽孵化投资的背后—PNP创业
生态系统及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郑凤勤
Plug and Play 创业投资及高校国际创新项目
郑凤勤总监从自身的创业经历入手,介绍了PNP。起源于斯坦福大学路165号,在中国起航于中关村智造大街的PNP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及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PNP高校国际创新服务内容包括投融资直通车,即PNP为合作高校设立专项投资资金(种子轮-A轮),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包括与合作高校每学期/年开设6-8场“前沿科技与创新创业”系列课程讲座、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硅谷游学,项目孵化加速,即大学生创客孵化营,科研成果转化,包括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垂直行业、大企业联合研发创新,以及系列特色国际创新创业活动(国际创新创业论坛、中美跨境项目展示交流、创业黑客马拉松)等多种内容,做大学生创业的“天使”。